工商社論》正確理解薪資中位數報告

工商時報【主筆室】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發布「2017年薪資中位數及分布結果」,這個分布顯示我國七百五十多萬名上班族,落在平均薪資以下的人愈來愈多,去年已高達66.28%的上班族達不到平均薪資水準,這自然是個嚴重警訊。我們平常看到的每人薪資都是平均數,也就是七百五十多萬人平均出來的結果,這個平均數早年和大家的感覺還很接近,但是十多年來平均數離數據中心愈來愈遠,以致每月數字一發布,政府官員便被指為不食人間煙火。 猶記得去年五月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談及去年首季平均每月實質總薪資創歷年同期新高,旋即引來漫天蓋地的撻伐。再如,數年前經建會發布一則國人薪資創新高的新聞,這原是讓人振奮的好消息,未料次日民眾抗議電話蜂擁而至。由這兩個例子可知,平均薪資與多數人的感覺,落差不小。何以如此?因為我們並不是活在「平均」的世界裡,雖然算數裡的平均數已升高,但現實生活裡並沒有人要與你平均,在薪資差距逐年擴大的情況下,平均數便會與多數上班族的感覺愈離愈遠,也因此,自前幾年起官方開始著手編製「薪資中位數」,以了解高、低薪的分布情況,藉此揭開民怨的原因。 從這次發布的薪資中位數與分布概況可以發現,將七百五十多萬人的年薪由低而高的排序,分成十組,每組七十五萬人,可得出九個分界點,第一個分界點(只贏一成的人)係低薪的代表、第五分界點(贏五成的人)係中位數是中產階級的代表,第九分界點(贏九成的人)屬高薪族群。結果顯示平均數與中位數的差距,六年(2012∼2017)來由2.28倍升至2.32倍,以去年而言,年薪平均數為60萬元,年薪中位數為47萬元,中位數自然更接近多數人的感受。 若以年薪的成長觀察,也可以發現中產階級(中位數)六年來只成長7.8%,而高薪族群(第九分界點)卻有近一成的成長,呈現高薪者成長愈快,而低薪者成長愈慢的現象。主計總處認為:「平均薪資係受到極端高薪族群的拉抬,而有較大的升幅,導致落至平均薪資以下的人口逐年增加,如今已達66.28%。」換算成人數便有500萬名上班族的薪水低於平均數,當政府宣稱平均薪資創新高時,自然要惹惱這500萬人。 我們肯定主計總處三年來在薪資中位數統計所做的努力,從開始循兩份人力僱用調查比對估算,到本次以所得稅檔、勞健保檔等大數據估算,使得薪資中位數及分布更為詳實。然而,這份薪資分布既已運用大數據,顯然可以算出更多的數字,以讓國人更了解台灣薪資分布日趨不均的原因,因此我們有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增編二十等分位薪資分布統計:過去以人力運用調查估薪資中位數,礙於樣本只有兩萬戶家庭,能做到十等分位組的分布,已屬不易,若要再做更細的分布,恐怕會有誤差。如今薪資分布的估算已運用所得稅檔等大數據,沒有抽樣誤差的問題,足可估算至二十等分位,並估出前5%、前1%極端高薪族群的薪資變化,如此才能了解所得不均的真相。 以今天十等分位組估得的第九分界點,年薪不過109萬元,實在稱不上極端高薪,因此從本份報告也看不出極端高薪族群這些年的變化如何,如果財政部都可以年年公布二十等分位稅前、稅後所得分配,未來主計總處公布二十等分位薪資分布應不是大問題。 第二、增編薪資變異數及吉尼係數:薪資中位數的公布原本是要讓各界了解薪資分布的情況,但目前所公布的資料卻不足以讓各界了解分布變化的程度,這次所公布的資料,不論是中位數與平均數比值、低於平均數的比率,官方皆無法放膽詮釋薪資不均度的變化,因此未來應該可以考慮編製薪資變異數、標準差,或是吉尼系數,以此可以更清楚國內薪資不均度的情況。 第三、本份統計應納入所有上班族:目前所編製的薪資中位數只包括七百五十多萬名工商企業僱用的上班族,但並未包括受政府僱用者,也未包括農業部門、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及宗教團體的受僱者,政府各部門所僱用的人數約有一百萬人,加計所有上班族約有九百萬人,把所有上班族(受僱者)都納進來,所估得的薪資分布才會更接近事實。 第四、本份統計的時間數列應向前延伸:原以兩份人力僱用調查估得的薪資中位數,其時間數列溯自2009年,本次以大數據估得的僅溯自2012年,我們相信以所得稅檔、勞健保檔的大數據應該可溯自2000年,甚至更早,從更長期的時間數列變化才可以看出薪資分布的走勢,從而有助於政府日後的施政。 今天運用大數據估算薪資中位數及分布,是我國政府統計的一大進步,然而由於中位數、統計分布、不均度等概念對多數人依舊陌生,因而常有模稜兩可的解讀。主事者若能循以上四點精進明年的編製,必可讓薪資統計大白於天下,那些好發議論,數落政府官員不食人間煙火的聲音也將從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