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台海和平韌性 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在美中戰略競爭、俄烏戰爭及8月裴洛西訪台引發「第四次台海危機」的複雜背景下,中共日前完成二十大的召開,領導人習近平也如外界預期正式邁入他的第三任期,連帶引發外界對於今後兩岸關係發展的各種關注與討論。

習近平在二十大工作報告涉台部分提到,「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等談話,加上本屆中央軍委人事改組中,曾任負責對台作戰的東部戰區司令何衛東升任軍委會副主席要職,更進一步加深外界對於今後台海安全情勢的擔憂。

尤其,中共二十大後相關台海危機論依然不斷延燒。除了有關人士持續各種對台動武時間表,或指涉北京或將採取非和平方式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等陳述,乃至台灣國安高層不排除提早至2023年的驚人談話,目前看來似乎多屬推論或臆測性質,而非像2月俄烏戰爭爆發前,美方於去年即已充分掌握俄國即將對烏發動戰爭的計畫與部署情資。

然而,即使如此,除了美國為維護既有霸權地位從而發起圍堵遏制中國發展,並試圖將台灣緊緊鑲嵌於其戰略行動計畫之中,或由於當前兩岸關係處於相對失聯、對抗的緊張關係,加上俄烏戰事及8月圍台軍演的既視感,過去這段時間以來,戰爭烏雲一直籠罩台灣上空,就算是陳水扁執政8年期間也少有出現這般情況。

為因應此一戰略形勢的變化,除了政府通過特別預算加緊各種軍備的籌獲,有關部會也開始進行能源及戰略物資的儲備,國軍加倍教召時程、強化後備動員整備,以及即將宣告延長義務役役期的政策外,台灣民間也出現像是黑熊學院自發性的自救行動。

面對來自對岸不斷提升的軍事威脅,台灣確實需要進行必要的軍事投資,擬定適當的防衛策略與計畫,妥善運用有限的國防資源,尤應避免無效或低效的建軍,同時應結合民力不斷強化提升整體自我防衛能量,展現強烈的自我防衛決心,以期嚇阻戰爭的爆發。

但若僅是從軍事層面進行戰爭的預防或嚇阻,卻未必能夠或足以達到避戰效果。因為兩岸問題的本質是政治而非軍事,軍事向來從屬於政治、服務於政治。換言之,軍事只是避免戰爭的必要條件,但卻非充分條件。兩岸如要避免最終走向戰爭,除了軍事之外,顯然還需輔以其他方式以期達到避戰目標,乃至尋求建構雙方持久和平關係的可能。

在此之前,除了建軍備戰,充分研究與認識一旦台海爆發全面戰爭所將帶來的毀滅性與殘酷性,或許更是一門必要的功課,而不只是學習如何使用止血帶。例如:開戰後,台灣海空機艦仍能維持如8月圍台軍演期間的表現?如果解放軍沒有登陸就沒有贏,但萬一戰火摧毀的不只是台積電,而是戰後台灣從此變成了黎巴嫩或敘利亞,我們能算贏嗎?相對地,中共當局如何面對萬一解放軍攻台失利的政軍與經濟後果?或即使武力攻占台灣,又將如何面對一個充滿憤怒與敵意的台灣社會?

戰爭不是兒戲!把兩岸戰爭兵推進行到底,充分具體評估台海爆發全面戰爭將在軍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層面對彼此造成的衝擊與長遠影響,而不只是猜測究竟會不會打或何時會打,或許更有助於我們保持清醒與冷靜,並更加懂得珍惜當下所享有的和平,以及最終了解到—除了備戰避戰外,如何進一步提升台海和平的韌性,或許才是我們更應重視與努力的目標,也才能做真正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