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強生後安倍時代

最近的國際大事接連發生,而且都可能給國際格局帶來5年甚至10年劇烈變動,首先是英國首相強生遭遇內閣成員相繼辭職而不得不宣布辭職,緊接著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震動日本政壇。

這兩位政治人物都在本國深具影響力,前者在任3年,無論是在脫歐、疫情還是俄烏衝突中都做出了一系列極具爭議的舉動,而後者即便已經卸任,也仍然是自民黨最重要派系的掌門人,對現任的岸田政府發揮著極大影響力。

他們兩人在政策上乃至角色上都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忠實扮演了美國盟友的角色,在歐洲和亞太地區分別充當美國戰略利益的捍衛者和戰略目標的推進者。但他們又不甘心只做馬前卒,恰恰相反,他們也是在順勢而為,藉美國的力量來爭取自身影響力的提升。

強生在俄烏衝突中扮演的攪局角色甚至比美國還吃重,當美國也開始有所鬆動,希望事態緩和的時候,強生依然堅持鼓動烏克蘭繼續抵抗,拖延和平進程的啟動。而安倍在其任內就是勤於與中國大陸抗衡,尤其是在一帶一路上建構與中國大陸的競爭關係,彼時安倍頻頻出訪相關國家,與各國達成合作意向,這讓中國大陸在各國相關項目的推進進度受到衝擊。而在卸任之後,安倍更是頻頻發表對中強硬言論,這也是為何台灣社會內部很多人對他有好感的原因,因為安倍提出了許多台日合作的說法,雖然不見得能實施,但勢必也對現政府帶來巨大壓力,事實上,以安倍的影響力,確實也讓岸田政府推進務實政策面臨挑戰,使其備受掣肘。

有人分析認為,安倍時代的對中政策才是務實,而且中日關係在彼時也得到一定改善,但這些分析者應該是忘了,相較於他們這一代領導人,更早之前的中日關係可謂蜜月,安倍只是在收拾自己前任包括自己帶來的爛攤子,而不得不調整一些政策,更何況川普時期的一些政策確實有損日本利益,這種形勢所迫的務實調整遠不能給中日關係帶來實質改善,而其對中日互信所帶來的衝擊則要花更久的時間才能緩解。從這個角度看,安倍的離去固然是以一種悲劇形式,但他本人對日本政壇所施加的影響也將隨之淡化,現任的岸田政府將更可能走出自己的務實道路。日本固然只能在美國後面亦步亦趨,但作為小弟也可分為衝鋒者和跟隨者兩種角色,安倍屬於前者,岸田勢必是後者。

這種分野同樣體現在英國,強生無疑是衝鋒者,而以後的繼任者不再有這麼鮮明的個性,更不會為了個人政治利益而不顧任何的政治倫理,在政治行為上會有所克制,其政策取向自然也會更為穩健,這在紛亂的國際格局中將會帶來一些穩定性。這些年深受這些人之苦的中俄等國,或許會面臨一個更容易打交道的國際環境,一個眾人熟知的國際關係可能會回來,即便是各國之間的國家利益千差萬別且對抗趨勢無法逆轉,但只要溝通交流的方式重回正軌,很多難題就容易化解,外交將更少的受到各國國內情緒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