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人到捐款人 思維改變 生命更豐盛

從科技人到捐款人 思維改變 生命更豐盛

退休前,劉玲鈴是全球科技大廠intel亞太總部的高階主管,退休後,她成為包括羅慧夫顏顱修護基金會在內多個團體的捐款人,劉玲鈴給自己訂了KPI,除了「每年捐助的對象要增加」,還要做到「捐助的總金額增加」。面對KPI,劉玲鈴沒有壓力只有喜樂,因為捐款為她打開不同的視野,不僅看到不同需要,更發現社會上有一群人努力做的事。劉玲鈴說,成為捐款人是件雙贏的好事,幫助人之外,自己也收穫滿滿。

一切都從一個笑容開始

劉玲鈴回憶人生第一次捐款,是在風華正茂的1998年,那時在美國工作的她,年輕且事業順利。這天她看到一張傳單,上面有個漂亮的小女孩照片,小臉蛋一雙黑亮大眼,嘴巴處卻唇腭裂,傳單上寫著:「只要50美元,就可以在印度,巴基斯坦,為一位唇腭裂兒童手術,改變她們的命運。」劉玲鈴心想,只要這麼少的錢就可以翻轉小女孩的生命,真是太不可思議,於是開始捐款。

2016年為了照顧母親,劉玲鈴提早退休回到台灣,整理房子時,信箱裡一張羅慧夫顏顱修護基金會DM再度吸引她的目光,劉玲鈴說:「那是一張大概半張A4紙大小的廣告單張,小小一張DM讓我想起1998年傳單上那個巴基斯坦小女孩的笑容。」拿著羅慧夫基金會DM,劉玲鈴除了猜想著那小女孩的現況,更多的是懊惱自己為什麼停止捐款。劉玲鈴帶著愧疚的心情,決定重新彌補,不讓自己再有遺憾。

人生下半場的KPI自己訂

從那張羅慧夫顏顱修護基金會DM開始,劉玲鈴的身份從科技人變成捐款人,八年來,她不僅是羅慧夫顏顱修護基金會捐款人,也逐步增加捐助團體。退休後的劉玲鈴每年都有兩個KPI在執行,一個是「捐助對象每年增加」,另一個是「捐助總金額每年要增加」,劉玲鈴展現與職場一樣優質效率-每年達標,累計目前已捐助19個團體。

為了幫助更多團體,也讓自己捐出去的錢發揮最大效益,劉玲鈴會仔細閱讀各團體的年報、電子報、粉絲頁等資料,分析數據、研究實際服務成效。對於羅慧夫顏顱修護基金會,劉玲鈴的觀察是,基金會不是只幫小孩做復健手術而已,除了身體的醫療,孩子成長過程所需要的關懷陪伴、父母親的親子教養或經濟困難,基金會都適時提供協助,甚至還推廣尊重包容的有愛校園等,服務非常多元且深具意義。

劉玲鈴對基金會年報上一則-「可不可以不要對我說:加油」文章印象深刻。這篇報導中的媽媽,女兒患有先天毛髮指趾症候群第二型、合併單側唇腭裂和小耳症等,從一開始不知所措到接受羅慧夫基金會幫助,一步步走出陰霾,感受幸福,其心路歷程的分享讓人感受母親的愛與堅強,特別的是,這位媽媽在報導中說,她不喜歡人家對她說「加油」,因為她覺得「加油」是給正在準備努力的人,而她已經夠努力了。劉玲鈴對這篇報導留下深刻印象,她說,這些真實發生的故事讓自己更懂得感恩、不埋怨。

捐款助人得滿足 退休生活不憂鬱

面對越來越老齡化的社會,大家關心的大多是「要存夠多少錢才可以退休」或是「要如何享受老年生活」,但物質生活真的可以滿足退休生活嗎?劉玲鈴認為,就像工作價值不只是獲取金錢,更重要的是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同樣的,退休生活的心靈也必須要被「有意義的事情」滿足,否則很容易就會自覺是無用的人而感到挫折憂鬱。

劉玲鈴很開心自己因為羅慧夫基金會一張小小DM而成為捐款人,在捐款助人的過程,看到社會各階層真實發生的事,並且透過捐款實際參與了「讓世界更美好」的行動,在這條捐款人的跑道上,劉玲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和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