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 商業終究是政治 政治本質是妥協

(德國之聲中文網) 杜塞爾多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中國和科技股赴美上市 - 被監管到死"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大多數中資企業現在都對赴美上市喪失了興趣,對於西方投資者而言,這倒並不算什麼壞消息。

文章指出,滴滴等剛剛在美上市的中國科技企業遭到北京當局的網絡安全審查後,許多其他中國科技企業都開始對境外上市發行股票猶豫不決,擔心會遭到本國政府的報復。"就在星期一(7月12日),TikTok的母公司字節跳動宣布無限期推遲在美上市計劃。此前,中國政府已經就字節跳動的數據安全問題進行了表態。這很有可能意味著,中資企業赴美上市熱潮即將終結。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企業通過開曼群島注冊公司然後迅速籌集國際資本的途徑將被堵死。"

"這並不是因為美國要仔細審查中資企業的財務報表,而是因為中國政府加強了監管力度。最遲在馬雲遭到打壓之後,我們就明白,北京並不忌憚某家企業究竟有多大的規模。"

"中國監管部門是否真的關心數據安全問題,固然值得討論。至於美國國家安全局是否會窺探某家企業,則主要取決於該公司是否在美運營,而非其是否在美上市。但有一點十分明確:中美兩國將漸行漸遠。"

"對於西方投資者而言,在華爾街購入越來越多中企股票的時代可能已經落幕。但是,鑑於中國當局近期的肆意妄為,這也並不完全是壞事。中資企業的商業模式、財務數據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看清的,現在又增添了政府監管風險。對於投資者而言,購買這些股票就仿佛火中取栗。"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氣候保護還是捍衛人權?中國如何試探西方的輕重緩急"為題,注意到美國國內正在熱議"對抗中國是否會危及氣候保護"。這篇由駐美記者撰寫的評論指出,政治的一大要義就是在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價值觀之間取得妥協。

文章介紹了近期一封致美國總統拜登以及美國國會的公開信,起草者認為,拜登的對抗中國策略正在損害氣候保護大業,"我們星球的未來取決於美中之間的新冷戰能否結束"。

作者指出,美國這場社會辯論可以簡要概括為:氣候保護究竟是不是當前的第一要務?捍衛普世人權是否在某些時候至少和氣候保護同等重要?

"拜登剛剛上任時,曾經承諾將氣候保護列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支柱之一。請注意:'之一'。另一個支柱則是遏制中國。按照國務卿布林肯的說法,中國正在'威脅我們的共同安全和福祉',而這也是抵御氣候變化的必要條件。拜登外交政策的第三條支柱則是支持民主和人權。"

"拜登上任已經有半年,但是這三條支柱究竟哪一條最重要,現在還不好說。然而,氣候保護人士已經對美國新政府的一系列決策感到擔憂,比如禁止進口那些涉嫌使用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強制勞工的中國產太陽能電池板。"

"北京清楚地知道,自己作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同時也知道西方面臨的兩難,知道西方太喜歡質疑什麼才是優先要務。因此,中國現在正迫使美國和歐洲在兩個問題上做出抉擇:是否明確指出針對維族人的種族滅絕?是否願意觸怒中國、從而危及氣候保護進程?"

文章接著寫道,對於氣候保護人士而言,氣候變化是當今最為核心的威脅,事關人類生死存亡,因此應該排在一切其他問題之前,美國必須積極投身氣候保護方能確保今後幾十年的領導地位。另一派觀點則認為,美國的領導力出自於"軟實力",只有堅定捍衛價值觀才能確保美國的國際影響力。

"因此,西方國家應當更為自信地應對來自中國的抉擇壓力。西方應當試探一下中國方面究竟能有多大的回旋余地。拜登政府至少已經在試探。而且,當年在面對蘇聯時,西方也采取了類似非常類似的做法:凡是必要之處,都會予以批評;與此同時,裁軍談判也在逐步推進。"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