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是什麼導致了歐洲的衰落?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評論報》以"中國龍的凱歌"為題,刊文指出,中國似乎成為了2020年的贏家,從今往後,北京將更加強硬地捍衛自己利益。作者注意到,中國是唯一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依然實現可觀的經濟增長的大國,此消彼長的實力對比讓北京更加不用顧忌外界的批評,這也導致了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越發脫節:西方民眾對中國的評價明顯走低,而中國民眾則自認為自己國家的國際形象得到了顯著提升。

"其實,這還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就像備受尊敬的新加坡政治學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必須和當前的中國共存,而不是和一個我們所期盼的中國共存'。多年來,馬凱碩一直在宣揚'亞洲世紀'學說。他嘲諷西方想要傲慢地按照自己的構想來塑造人口規模第一的大國,'一個不到250年歷史、人口只有中國四分之一的美國,憑什麼想要改變中國、而不是被中國改變?'"

"在談論中國時,人們常常淡忘一點:中國政府自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升,GDP翻了30多倍,人均預期壽命也增長了10來歲。這樣的成功故事,在中國的日常生活中很多見。一個聊著泰國度假、新買的蘋果手機的30歲辦公室職員,她在年幼時很可能還必須在水稻田裡幫助勞作的父母。短短幾年時間裡,全國各地都冒出了大量新建城區,充滿未來感的摩天樓讓紐約曼哈頓相形見絀。"

"對於西方而言,最大的挑戰也許是: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道路'證明了沒有民主和言論自由也一樣可以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況且,疫情肆虐的2020年顯著提升了中國政府的實力,讓14億中國人中的大部分人的目光都更多地轉向國內。"

《世界報》的評論則以"中國崛起、歐洲衰落"為題,認為單純從經貿角度而言,歐中投資協議對歐盟相當有利,但是在當前這個時間點宣布完成談判,卻會釀成地緣政治上的嚴重後果,這不僅僅限於歐美關系遭到離間。

"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歐盟委員會強調'地緣戰略思維',但是這一思維顯然沒能讓這個巨大的官僚機構所完全領會。歐方的談判代表很有可能就像電影《再見列寧》中的女主角那樣:昏迷前生活在東德,醒來時柏林牆已然倒塌,她卻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歐盟代表為了這份投資協議談判了7年,期間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沒有注意到公共輿論的變化。當北京在12月做出重大讓步、協議有望在12月底前達成時,歐盟代表突然遭到了輿論的批評。這是因為,他們身處的環境已然不同於7年前。"

"相比7年前談判剛開始時,當今中國政府對內更具壓制性,對外更具攻擊性。觀察人士已經放棄了通過資本主義實現中國民主的希望。歐盟已經在2019年將中國宣布為體制競爭對手,就像在冷戰時期對待蘇聯那樣。而且,歐洲企業的高管如今在面對中國時,也不再是只看到大把的金錢,而是擔心起那些創新實力強勁的中國企業。"

"盡管如此,默克爾依然大力推動達成協議。這表明,德國總理在對華政策上貫徹的是一條不怎麼受外界左右的自主路線。德國汽車產業一定非常樂於見到這一點:德國大眾產量的一半都銷往中國,中國更是奔馳的最主要市場。有了歐中投資協議,德國車企今後還能涉足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由於此前做出了強烈依靠中國市場的戰略性決策,德國大眾等企業也陷入了高度對華依賴,這導致了德國政府幾乎無法抨擊中國。"

"眾所周知,默克爾認為全球權力重心向亞洲轉移是無可避免的。中國在崛起,歐洲在衰落,這就是歐盟在見到北京做出讓步時急於簽署協議的主要理由。只不過,當歐洲不再堅持價值觀時,被當作理由的'歐洲衰落'預言,還真會成為現實。"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文山(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