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憂鬱焦躁不安 媽祖醫院教您坦然面對疫情

面對新冠肺炎的防疫作為,台灣在2020年可謂是全球的模範生,但疾病帶來的不確定性仍讓民眾惴惴不安。根據統計,即使在疫情相對平穩的台灣,精神科在2020年因為焦慮、憂鬱症狀求診的病人仍有相當的成長;2021年五月起,國內疫情大爆發,身心暨精神科門診出現更多病人帶著不安的情緒來到診間,希望除了藥物之外,也能得到行為上、態度上的調整建議。

歐美各國在去年疫情爆發時,就已經歷過許多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因此有許多專業建議被提出,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身心內科谷大為醫師便推薦由美國心理學會所推出的十點建議: 1.對自己好一點:不要過於苛責自己,應該提醒自己像疫情這樣重大的變化就是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習慣、適應。 2.回顧過去的成功經驗:有助於在不確定的未來思考自己可以怎麼做,找到一點方向感。 3.培養新技能:因外出限制甚至被隔離,不如趁此機會嘗試新的烹飪菜單、看看曾經想看的書、練習曾經想練習的樂器等。 4.限制看新聞的時間:自我設限,刻意減少涉獵新聞的時間。 5.避免停留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上:周圍的人是否染疫我無法控制,但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出門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該打疫苗的時候快去施打。 6.接受自己的建議:練習想像朋友向你請教目前的處境能怎麼做,你會怎麼告訴他,這種想像練習有助於跳脫目前的情境,得到新的想法。 7.好好照顧自己:不要讓壓力讓自己忘了原本健康生活該有的習慣,好好吃飯、保持運動和充足的睡眠。 8.從信賴的親友中尋求支持:現在科技進步,即使不出門還是能夠使用通訊軟體保持互動,面對疫情、不確定性時,應該善用這些軟體,保持與親友間的聯繫。 9.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事:結合第三點與第七點,好好照顧自己、每天練習一點新技能,讓生活重新找回秩序。 10.尋求幫助:建議撐不住的時候,就應該主動尋求專業的幫助。

身心內科李世雄醫師也表示,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恐怕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民眾必須學習面對的;學習也代表有些習慣必須「刻意」調整、不能順著自己的舊習慣做。在期待台灣順利度過這波疫情的同時,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透過疫情,得到新的學習與成長、磨練心理韌性,讓自己過得更自在。

中醫部張益銓醫師也提出,對造成不同疾病的原因有所歸納,一般如病毒等致病菌傳播所導致的疾病被歸類在「外因」,而面對疫情壓力所產生一系列不論是憤怒、擔憂、悲傷、驚恐等情緒,則被歸屬於「內因」;現階段,除了做好自身外在的防護工作漸降低染疫風險,也別忽視內在身心狀況的協調,坊間舒緩情緒的中藥茶飲,只要民眾服用後沒有不適感與副作用,皆可嘗試,而不確定體質是否適合者,可再詢問中醫師;至於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發表之「清冠一號」,依其公告僅適用於輕症確診者與具高風險感染的族群,一般民眾並不需刻意服用,若民眾有想提高免疫力之需求,同樣可參考該所發表「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益氣護衛、固表防疫。而以中醫角度能分享下列三方法,協助民眾舒緩心情情緒上不適:

1.靜坐吐納:可以每天留15分鐘給自己,練習靜坐,只專注在吸氣與吐氣,並盡力延長吐氣時間,便可以活化副交感神經,找回神經系統的平衡。 2.肢體導引:多讓肢體進行由內往外的伸展運動,有助於肝氣抒發、和緩情緒;伸展運動以和緩不勉強、稍有出汗感為準則。 3.耳穴刺激:耳朵屬於迷走神經分布,研究發現每天刺激耳部區域15鐘,能有效提高副交感神經、抑制交感神經,改善情緒與睡眠,民眾只需按壓耳垂或輕拉耳朵,就能有刺激的效果。

院長吳錫金貼心提醒,不論是內外科診療抑或身心方面舒緩治療,各專科醫師在這疫情嚴峻的時刻,有感鄉親們不安焦慮,且有就醫的需求,亦推出通訊診療服務,民眾免到院,也可得到各專科主治醫師的專業醫療照顧,另外更持續不斷更新covid-19診療資訊,期待在專業領域上,能給鄉親最大安心保障,照顧民眾的身心,與地方團結一心,挺過疫情的考驗。

北港媽祖醫院為讓鄉親能坦然面對嚴峻疫情,中西醫聯合提出舒緩身心的建議,照顧民眾的身心健康。

北港媽祖醫院為讓鄉親能坦然面對嚴峻疫情,中西醫聯合提出舒緩身心的建議,照顧民眾的身心健康。

更多新聞推薦

6/28本土新冠增60例、3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