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之年:中國市場成為德企業務支柱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新冠疫情危機中,在中國的業務對於許多德國企業來說成為一個重要的支柱。根據中國德國商會周二發布的"商業信心調查"結果,盡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39%德國企業在中國的營業額在過去一年中還是實現了正增長。甚至有42%的企業表示公司利潤有所增加。此外還有大約四分之一的企業表示,他們2020年在中國的營業和利潤水平和2019年保持持平。

中國在去年春夏季就基本控制了疫情,成為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而德國企業也從中受益,和德國商會聯合進行這項調研的畢馬威會計事務所指出,在去年下半年,中國逐漸恢復的商業景氣部分彌補了歐盟和美國市場下滑造成的損失。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氛圍之下,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得以凸顯。而商會在一年多前發布的2019年度的商業信心調查還是不同的基調,當時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加上中美貿易爭端帶來的不確定性,導致在華德企的商業預期低迷。

該調研還發現,德國企業對於歐盟與中國達成的全面投資協定(CAI)寄予厚望。中國德國商會主席馮思翰(Stephan Wöllenstein)表示:"隨著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達成,中國已經開始向歐洲企業開放市場的進程將成為無法逆轉的趨勢。"盡管如此,德國企業仍將在"間接的層面"面臨一些挑戰。但至少這項協議給企業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多的法律保障和更好的競爭條件帶來了希望。

在當前歐洲疫情仍然嚴峻,中國也在應對一些地區重新出現感染病例的情況下,嚴格的跨境旅行限制給在華開展業務的德企帶來困擾。包括德國駐華大使葛策(Clemens von Goetze)也在商會這份報告發布之際表示,對目前中國嚴格的出入境限制政策表示遺憾。在疫情期間,只有在很少的情況下中國才會給外籍人員發放新的赴華簽證。而且對於境外人員抵達中國之後的隔離政策,也經常會出現臨時的變更,給企業安排商務差旅造成不便。

除了疫情特殊時期的限制之外,德國企業認為行政手續和官僚主義障礙仍然是在華開展業務的挑戰。不管是海關申報規定和手續,還是相關經營許可證的申請,包括新的數據安全法以及社會信用體系等規定都令在華德國商務人士感到頭疼。延伸閱讀:社會信用體系 外國企業也“中招”

歐盟和中國在2020年臨近結束的時候就全面投資協定達成了原則上的一致,只余下一些法律細節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談判來澄清。不過這份協議必須得到歐盟各成員國和歐盟議會的批准。目前針對協議的批評聲音不少,尤其在美國新總統拜登上台之後,華盛頓希望和歐盟結成統一戰線,共同對付中國。此外也有人對中國遵守協議的誠意表示質疑。

不過根據中國德國商會和畢馬威共同發布的這份調查報告,大部分德國企業對於在華業務的發展仍然充滿信心。77%的受訪企業認為,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將會優於其他經濟體。展望2021年,72%的企業預計在華業務營業額會實現增長,56%的企業認為可以提高利潤。96%的企業表示,沒有撤離中國市場的計劃,72%的企業表示還計劃增加投資。

畢馬威的研究人員格倫茨(Andreas Glunz)表示,在諸多關鍵領域,中國都在引領未來的發展道路。因此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在當地擁有業務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最具商機的產業領域包括創新技術和數字解決方案。

根據中國德國商會官方網頁介紹,共有535家會員企業在2020年10月和11月接受了年度商業信心調查。中國德國商會是德國企業在華的官方會員組織,目前為中國大陸地區的2300多家會員企業提供服務。

雨涵/李魚(德新社、德國商會)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