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願景》紅黑白三色菱紋 蘊含歷史、祈願、情感

桌上機為另一種織布的形式,是透過原住民慣用的地機逐漸改良出來,使用起來較不費力。(呂健豪攝)
桌上機為另一種織布的形式,是透過原住民慣用的地機逐漸改良出來,使用起來較不費力。(呂健豪攝)

人人都說泰雅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最擅長織布的民族,散居在台灣各地的泰雅族人因為地區與生活習慣的不同,慢慢演變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織布,但他們依舊記得,古早時期的先人將泰雅族一整個族群的歷史、個人的祈求願望、感情的表達等意涵,以菱紋為基礎加以變化後,裝飾在服飾織物上。

先人將泰雅族的服飾織物變成一種符號,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每一個像眼睛的菱形夾藏著漫長歲月中所有的傳說、神話和他們的祖靈,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殷切期望,更是這片土地上一個族群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據傳,泰雅族織布的手藝一般都由母親傳給女兒,小女孩6、7歲開始在母親身邊旁觀織布,13歲左右身高可以搆得到地機時就開始練習織布。對於泰雅族的女性來說,織布是必備的手藝,泰雅族女性所有的嫁妝都是自己編織的,到了婆家之後,婆家的親戚都會來圍觀新媳婦的手藝,遇見喜歡的織品就帶走。對於泰雅族新出嫁的媳婦來說,自己的嫁妝被愈多人帶走,就愈能說明自己的手藝高超。

泰雅族的女性出嫁前都會紋面,但是只有會織布的女性才可以被紋面,然後風風光光地出嫁。

本以為織布作為泰雅族女性的必備技能會一直流傳下去,殊不知這門手藝也曾經中斷過。日據時代的日本人為了經濟發展,鼓勵泰雅族人多務農並禁止織布,日本人離開後,國民政府接管下的烏來又開始拚經濟,政權交替的這一整代人,不是會織布的沒有繼續織,就是沒有系統性學過織布的泰雅族人。直到近幾年,復興傳統的文化開始興盛,泰雅族織布手藝才漸漸被人們想起。

其實要想復刻當年泰雅族人完整的編織手藝並不容易,先是現在市場上賣的苧麻價格昂貴,若是要自己大規模種植,成本更是可觀,再加上苧麻從種下到長成中間有3個月的時間需要等待。當年的泰雅族女性都是在外出務農的路上完成刮麻、捻線等過程,晚上回到家拿著已經處理好的苧麻在燈下慢慢織,一整年的時間都如此循環往復,這才讓當年的泰雅族人一直有線可以織布。

在那個以物易物的年代,泰雅族的男人必須外出打獵,泰雅族的女性必須在農閒時不停地織布,才能維持生計。現在的泰雅族人不再有這個壓力,織布也就多了一層技術與傳承的意味,原本的織物除了生活所需以外,也因為是泰雅族人的圖騰與象徵,而被更多的外族人看見。

地機伴隨著轉動聲運轉,每一段織物裡都被編進一個民族的靈魂與力量,泰雅族特有的菱形花樣和紅黑白三色的搭配,如今有了像高秋梅這樣的人繼續傳承下去。復興傳統是一件需要極大定力的事,正是高秋梅們對傳統的堅持,才讓中間斷過一代的泰雅族織布現在還能被人們見證。

高秋梅小檔案

●年齡:70歲

●得獎或特殊事蹟:2022年新北市政府新聞局評選《新北影響力人物》

●座右銘:織布很孤獨,但為了傳統技藝,我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