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三不管 四不像 人權會成團康部

兼任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的監察院長陳菊。(本報資料照片)
兼任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的監察院長陳菊。(本報資料照片)

國家人權委員會定位模糊,設於監察院下,除預算外不受立院監督,與監委權力界線不清,既不是行政單位也不像個研究單位,彷彿三不管地帶、四不像單位;過去不僅被監察院當提款機,還得靠舉辦大量活動、外包多項研究案來消化預算,即使如此,今年還是大增2000萬預算,讓人權會的預算使用方式淪為撒幣作秀大賽。

剛上路滿2周年的人權會,還未交出具體成果,就招來預算執行率低、充滿政治算計等爭議,國家人權會在民進黨繼續執政下,應能有一番作為才對,但事實卻非如此,不斷巧立名目濫編預算,監察院內的「特種」國家人權委員會只能「尊重」監察院所作的調查報告,以及持續關注,但什麼都不能做。

人權會還成了三不管地帶,在去年預算暴增上千萬擴展業務,但有600多萬遭監察院挪用,淪為監察院的小金庫,直接把人權會當提款機,讓監院可以隨時上下其手,只要預算不夠,就巧立名目從人權會「分攤」使用,成為監察院的提款機。

人權會大手大腳花錢,擁有上億的預算毫不撙節,砸近500萬辦攝影展,又花逾400萬辦海報比賽,光是年曆就花了近百萬元,這些都是來自納稅人的血汗錢,高舉人權大旗的官員們,實際在做的卻是絞盡腦汁想著如何消耗經費。

而這種錢多到愁沒地方花的情況,就讓有心人能上下其手,除了陳菊的親信游尚儒來接案之外,人權會許多未滿百萬的外包案、合作案所委託的團體,有些都與人權會成員或是人權會顧問有關聯,恐引發外界疑慮。

人權會應該正視並處理國內遇到的人權問題,才有增加預算的道理,若人權會的定位只是象徵性的花瓶,應該被大幅刪減預算才是,而不是持續增加預算,辦一堆活動只為消化預算,讓人權會淪為「人權團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