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普篩速打疫苗 修補高風險破口

航空機組員在關口進出,本就是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以掌握傳播圖像,調整防疫策略。圖為華航機師,非新聞當事人。(陳麒全攝)
航空機組員在關口進出,本就是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以掌握傳播圖像,調整防疫策略。圖為華航機師,非新聞當事人。(陳麒全攝)

去年底才爆發過長榮紐西蘭籍機師確診後走入社區,釀成多人染疫,當時檢討機組員的居家檢疫政策與違規罰責喊得震天價響,如今國內爆發第2次機組員感染事件,顯示防疫的螺絲確實已鬆動,尤其施打疫苗迄今只有牛津AZ疫苗一種選擇,在疫苗跟不上疫情變化,防疫只做半套,何時機組員的染疫才能止血?

航空機組員在關口進出,本就是高風險族群,醫界也多次苦口婆心勸指揮中心,應定期篩檢高風險族群血清抗體,以掌握傳播圖像,調整防疫策略。

去年底,紐西蘭籍機師違反防疫規定釀多人染疫,航空公司管理不善卻未受罰,引發國內一連串「嚴管機組員」聲浪,包含要求民航局可對管理不善的航空業者開罰,同時收緊機組員居家檢疫天數。

這次放鬆居家檢疫天數從5天減到3天,新制才上場立刻爆出機師連番確診,指揮中心表示「新制反揪出了更多確診者」,事實上恐怕相反。因為過去舊制是機組員5天居家檢疫期間可再派飛長程航班,可能因此返台採檢後,早就過了潛伏期,也沒有症狀,才沒被揪出;隨著新制3天就要採檢上路,才浮現「有篩才有確診」的矛盾真相。

機組員多是年輕健康族群,可能是過去沒造成社區感染的原因;但這「幸運」還是必須透過血清抗體調查普篩,才有辦法證實這樣的防疫政策到底科不科學,有沒有效果。

其實紐籍機師案落幕後,醫界已出現「應該針對高風險對象做抗體普篩,才能掌握是否有隱形傳播鏈」的聲音,若當時就做,現在就能立即比較,到底要關幾天最好?然半年過去,什麼驗證都沒做,究竟哪個制度好,指揮中心卻只能靠猜測。

防疫政策離不開疫苗,國際疫情愈發嚴峻,在關口工作的機組員就有更高感染風險。指揮中心與航空公司不該置身事外,應更積極鼓勵機組員盡速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