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踏青不小心被蛇咬到!你想到的6個處理方式都錯

【蔡經謙報導】春暖花開,冬眠中的動物們也紛紛甦醒,加上清明連假、掃墓將至,想出遊踏青、爬山、整理墓地的民眾要多注意了。日前有山友在三峽健行,回程時卻發現一條粗大的眼鏡蛇拱起蛇身,發出嘶鳴對峙,令他嚇出一身冷汗。過往的影視作品常帶給民眾被蛇咬傷後需嘴吸出毒液、喝酒驅毒的印象,不過專家指出,這些印象中的對應習慣恐令後果更嚴重。

被蛇咬傷怎麼處理?冰敷、用嘴吸、喝酒驅毒恐讓傷口更嚴重!

被蛇咬傷該怎麼辦?若真的不慎被咬傷,綜合馬偕急診醫學部醫師翁梓華與台中榮總資料,7個印象中的應對方式都是錯誤選項,可能令傷勢變得更加嚴重:

  1. 不要打蛇:可能讓蛇攻擊第二次。

  2. 不要吸吮、切開傷口:可能增加感染機率,或加速毒液吸收。

  3. 不要塗抹精油、草藥:無法有效止痛,還可能讓組織更容易壞死。

  4. 不要火烤、冰傷口:恐導致血管收縮,讓組織更容易壞死。

  5. 不要喝酒:會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蛇毒擴張。

  6. 不要跑步:會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蛇毒擴張。

被蛇咬後可進行以下處理:

  1. 拍照、錄影:紀錄蛇的外觀,幫助醫師判定蛇的種類。

  2. 解開束縛物:毒蛇咬傷約有96%在四肢部位,應脫下戒指、手鐲等物,以免中毒使組織腫脹,不僅不好取下,還會令局壓迫更嚴重。

  3. 清洗:若咬傷部位沾到泥土、垃圾等髒污,可清洗傷口。

  4. 捆綁靠近心臟的一端:可透過襪子等身上物品在靠近心臟處稍作綑綁,阻止血液、淋巴回流。

  5. 保持鎮定、不要驚慌、不要隨意移動:避免毒液流往心臟速度加快。

被蛇咬傷會出現什麼症狀?3類蛇毒症狀大不同,若沒大礙要觀察多久?

被蛇咬傷出現的臨床症狀依據蛇的種類也有所不同。綜合奇美醫院與翁梓華醫師的資料,3大常見毒素及應觀察的時間如下:

出血性毒蛇:如龜殼花、百步蛇、青竹絲

一般於30分~1小時內,產生局部腫脹、淤血、疼痛、淋巴結腫大。若未經治療,則腫脹會由咬傷處迅速擴展,並恐導致水泡、肌肉壞死、血壓下降、昏迷或休克全身性症狀。由於有時會在咬傷後12小時才出現症狀,建議可在醫院多觀察久一點。

神經性毒蛇:如眼鏡蛇、雨傘節

此類神經性毒素會作用於運動神經與肌肉接合處,症狀多為複視、眼瞼下垂,接著在數十分鐘~1、2小時內,造成吞嚥困難、肌肉無力痙縮、瞳孔擴大、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傷口較少疼痛、瘀血,即便腫脹也不會像出血性毒素一般擴散。若症狀輕微(局部麻痛),也未在6~8小時惡化,研究顯示出院門診追蹤即可。

混和性毒蛇:如鎖鏈蛇、海蛇等

會造成上述出血性、神經性毒蛇咬傷臨床症狀,包括凝血、溶血毒、神經毒、心臟毒、肌肉毒等。由於綜合兩種毒素特性,也建議在醫院多觀察一段時間。


遇見蛇怎麼辦?4環境條件蛇種大不同,6招預防被蛇咬

以往蛇似乎只在大自然中出現,不過隨著蛇的棲地被破壞,在房屋興建過程中,蛇類也可能跑向鄰近建築尋找躲藏空間,增加人、蛇碰面機率。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資料,人的體型比蛇大得多,蛇看到人的第一反應其實是逃跑,且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民眾不斷挑逗,使蛇警戒保護自身,又或踩到蛇才會被咬傷。

台灣常見的毒蛇包括龜殼花、赤尾青竹絲、百步蛇、眼鏡蛇與雨傘節,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毛俊傑曾受訪說明,每種蛇對環境的容忍度都不同:

  • 月均溫偏高出現頻繁:雨傘節、眼鏡蛇、南蛇、紅斑蛇、大頭蛇等。

  • 雨量多:雨量越高,眼鏡蛇案例也越多,因此在高溫高濕日子眼鏡蛇出沒機率增加。

  • 不受氣溫、季節影響:百步蛇、赤尾青竹絲等,即使是冬季、中高海拔山區、雨天都有機會遇見。

  • 和都市較近:雨傘節、龜殼花。

就過往統計來看,雨傘節與龜殼花和都會區較近,不過毛俊傑說明,牠們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甚至因為牠們能捕食老鼠,能降低老鼠對傳播各類疾病的危害,好好地「人蛇共處」,維持自然平衡相當重要。若想盡預防毒蛇咬傷,衛福部建議民眾留意以下7要點:

  1. 不要抓蛇、逗蛇。

  2. 在毒蛇出沒地區,最好穿皮靴、厚長褲。

  3. 不要空手伸入中空樹叢、濃密雜草堆、翻動石塊,跨過石塊、木頭等物。

  4. 露營時應選擇空曠、乾燥的地區,避免紮營於雜物堆附近。晚上應在營帳周圍升起營火、火炬。

  5. 在毒蛇常出沒地區,不要涉水、游泳,以防被水中毒蛇咬傷。

  6. 經過草堆、石縫、枯木、竹林、陰濕處、溪邊等蛇類喜歡棲息處應特別留意。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被蛇咬怎麼辦?冰敷、用嘴吸…6事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