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專欄-拜登當選後 台灣應調整兩岸路線

蔡英文總統日前強調,無論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台美關係的方向將不會改變、不會逆轉;未來將持續深化與共和黨、民主黨間的關係,爭取美國跨黨派持續對民主台灣的一致友好。這段話顯然是民進黨政府針對川普可能下台預為鋪陳,但與其積極向拜登表態輸誠,不如冷靜思考台灣未來的方向和路線。

美國大選之前,親民進黨的媒體、名嘴及網軍,一面倒的支持川普,對拜登多所抨擊,尤其開票之初,川普在搖擺州全面領先,不僅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喜形於色,1450更對拜登和美國民調極盡嘲笑譏諷之能事。然而,隨著通訊投票陸續開出之後,選情急轉直下;目前計票結果,拜登確實掌握的選舉人票已達二七九票,超過二七0票的勝選門檻。因此,民進黨政府最近打起「平衡牌」,蔡英文除了密集召開國安會議商討因應對策之外,也刻意釋出民進黨政府跟民主黨關係良好,即使川普落選也不會影響未來台美關係的訊息。

按照民進黨的盤算,川普和拜登都有一定的民意,不管誰當選都要兼顧另一方的民意,不可能有極端作為,在民意都是一半一半的情況下,美國總統就會有壓力,因此拜登當選,台美關係的方向不會改變,也不會逆轉;另外,美國社會很多人支持「反中」,不會因為政黨輪替就導致台美關係馬上改變或者有所不同。這樣的推論看似不無道理,其實完全禁不起檢驗。別的不說,試問,過去三年多來,川普有「兼顧另一方的民意」嗎?他的作為還不夠極端嗎?再說,「遏制中國發展」現階段固然是美國兩黨的共識,但拜登跟川普對於中國大陸的看法不同,兩人的性格也不同,未來處理兩岸問題的方式必然會有差異,誰能保證台美關係一定不變?

舉例來說,川普把中國大陸看成敵人,中美之間幾乎完全不存在有關全球治理和多邊主義的合作;而拜登則把中國大陸當成競爭對手,用制衡取代制裁,未來在對抗中會有合作。川普如果連任,中美之間的軍事對抗可能升高,甚至有發生有限衝突的危險;拜登則傾向透過談判溝通,進行中美軍事衝突的危機管控。川普任內,把台灣當作跟中國大陸對抗的前哨,除了狂賣台灣軍火,還不時派遣軍艦軍機巡弋台海,擺出一副老大為小弟撐腰的派頭;而拜登則傾向維持戰略模糊,讓中國大陸有所顧忌,但也讓台灣不致有恃無恐,綁架美國。

毫無疑問,拜登當選之後,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政策仍會持續,美中之間的角力,也不會立刻停止。然而,中國大陸的崛起,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美國的遏制行動只能遲滯中國大陸的速度,卻無法阻擋中國大陸越來越強大的腳步;再加上美國本身的問題層出不窮,都不是靠「反中」或「甩鍋」中國,就可以解決,所以拜登上台後,縱然初期不會改變美中對抗的基調,但終究會跟中國大陸談判溝通。在這樣的狀況下,做為美國抗中籌碼的台灣,究竟應該如何自處?對於民進黨政府當然是嚴峻的考驗。

在川普任內,民進黨政府走「聯美抗中」路線,一面倒的配合美國與中國大陸對抗。美國提出「印太戰略」,台灣極力試圖參與;川普把新冠肺炎疫情完全歸咎於中國大陸,台灣完全附和;美國要重組全球供應鏈,跟中國脫鉤,台灣積極配合;美國推動「乾淨網路」,台灣全力響應。幾乎每一個遏制中國大陸的行動,都可以看到台灣介入。

事實上,拜登上台,民進黨政府與其急著澄清沒有錯誤「押寶」,向拜登輸誠,不如冷靜檢討,今後究竟要走往什麼方向?是繼續跟中國大陸對抗?還是要跟中國大陸和解?究竟要做美國的馬前卒,完全向美國靠攏?還是在中美之間,不偏不倚,扮演「親美和中」的角色?

如果民進黨政府還是要一意孤行,堅持「抗中」,就必須考慮中國大陸的反制。最近半年來,中國大陸軍機越過海峽中線,已經常態化,針對台灣的軍演也密集進行,以致外界形容兩岸已經進入「準戰爭狀態」;這固然有回應美國挑釁的意味,主要當然還是警告台灣。民進黨政府如果選擇繼續如此,無異要持續「聯美抗中」,但拜登會如何應對?台灣要付出多少代價?後果能否承受?這顯然才是民進黨政府最應該研究的課題。  (作者汪誕平,台灣資深媒體人)   【大華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