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廷頓預言與拜登遐想

自拜登總統上任以來,對華政策方針是既合作又競爭,同時要避免激烈衝突。可是,如何管控分歧,避免擦槍走火導致戰禍,卻是嚴峻的考驗。

近日以來,拜登、習近平與普丁三國領袖分別透過視訊進行雙邊會談,涉及中美對抗與兩岸危機、俄烏對峙與北約東擴等問題,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切。其中關鍵之一是美國如何應對中國崛起,並面對中俄聯手抗衡美國霸權的新局。

戰略思想家杭廷頓早在1996年名著《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提出了警告,「美國在亞洲的失敗,主要源於亞洲經濟財富的增長和亞洲國家自信心的增強」。亞洲依賴和從屬西方的舊時代早已過去,而二戰後西方占世界經濟總量一半、控制聯合國,並起草世界人權宣言的局面也成為歷史,西方對東亞的影響力已大幅度減弱了。

20世紀末,中國的政治領袖重回傳統,體認到儒家乃是進步的根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訴求正在勃興。亞洲國家抗拒西方在人權問題上施壓的能力也不斷增強,並將西方壓力視為對主權的侵犯,必須相互扶持,團結禦侮。而除了日本依舊堅持己見外,東亞與東南亞各國的合作已是指日可待,「中華文化圈」逐漸成型了!

自從2019年新冠肺炎爆發以來,中國大陸與東協及歐盟的雙向貿易大幅度增長,分居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前兩位。東協各國不但婉拒美國的「反華」要求,並且積極加強對華關係;相對的,中美貿易額卻落到第三位。川普提出的關稅制裁不但箝制不了大陸的經貿發展,反而造成自傷,成為拜登政府的難題。

杭廷頓指出,亞洲人相信東亞將保持經濟增長,而且會超過西方!亞洲人相信自身的文化明顯優於頹廢的西方,並堅信價值觀和體制的效力,其中包括重視權威、家庭與集體價值,尊重等級制度;保全顏面、避免正面衝突;並強調「國家高於社會,社會高於個人」。至於西方重視的個人權利和利益,反居次要地位。

對東亞民眾來說,成功關鍵主要是強調集體而非個人利益,唯有強大的社會才真正是普世的。亞洲人傾向以百年和千年為單位來盤算社會的演進,把擴大長遠利益放在首位。這種認知態度與美國的基本信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國人普遍不信任政府、反對權威,強調分權制衡、鼓勵競爭;而且傾向於忘記過去,集中精力盡可能地擴大眼前的利益。

華人世界的文化共性也促進了經濟參與和社會繁榮,成為一個迅速發展的文化和經濟實體,並且將逐漸變為政治實體。這是美國人不得不正視的中國制度與中國經驗,同時也是許多台灣人賴以生存及繁衍的「中華文化共同體」。

究其實,以漢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圈」恰與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為軸心的「五眼聯盟」相類,反映了在不同文明體系之間迥異的價值選擇。但迄今為止,美國依然堅持只有美式價值觀才是唯一的選擇,而且認定美國依然擁有足夠的實力左右亞洲社會的政策與發展。但衡諸現況,這畢竟只是拜登團隊的遐想,而杭廷頓當年的評估和警告,卻更逼近21世紀的現實。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