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清:好的報導文學 要像好電影有好配樂

1997年1月11日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楊樹清。(本報資料照片)
1997年1月11日第十九屆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楊樹清。(本報資料照片)

報導文學究竟是報導還是文學?作家楊樹清表示,好的報導文學作品,必須要像一部好電影,要有好配樂,才能成就一個作品,他表示,「電影的架構,就是你的題材和觀點,而好的配樂,指的是好的文采。」

曾以〈消逝的漁民國特〉、〈消失的衛星孩子〉兩度獲得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評審獎的楊樹清表示,「1968年有張任飛創辦的《綜合月刊》,是台灣報導文學的先聲,後來1975年《中國時報》主編高信疆開啟『現實的邊緣』專欄,並將報導文學納入文學獎項,一直影響我到現在,也影響了台灣報導文學書寫。」

楊樹清表示,報導文學的書寫非常耗費工夫,要實地勘察,深入了解,取得第一手材料,才能寫作,「我認為每個人完成一部報導文學作品,就像是拍了一部紀錄片一樣,書寫要有現場感,剪輯手法也很重要,必須從中提煉出觀點和問題意識,少了這些,就不算報導文學。」

他舉例,書寫山區風景生態,「有人能把山景寫得很美、很豐富,或是描寫生態、植物,但同樣寫山,有人點出了土石流、山老鼠砍筏檜木,這就點出問題,成為報導文學的題材。」

楊樹清認為報導文學應當要有對現實的關懷,以及提出衝擊性的探討,「例如寫一個人物故事,寫了他一生的故事,這是傳記,但點出這個人對科學、宗教的影響力,這就是一種報導文學的書寫。」

作家楊渡指出,報導文學的基礎,一是真實的採訪,一是文學,即是以文學的角度,在真實的現場選擇側寫人性。

「報導文學寫的就是人的故事,是人性。」尤其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在各項數據、數字之下,楊渡認為更重要的是數字背後的人的生命,「比如資深記者易小文猝逝,陳屍住處,但他不應只是案幾幾幾,他有他的人生故事。」楊渡指出,從報導文學角度來看易小文,便會看他是如何穿梭在各社會新聞現場,在狂飆中記錄、見證社會,「而他又會如何地因染疫而無助,是否掙扎著想辦法活下去?」

楊樹清認為,報導和文學之間的文字拿捏,也是功夫,「有人的作品報導性強,但沒有文采,或是文學性強,報導性就弱,這需要好好融合和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