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 初選見真章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今年是總統和立法委員選舉年,4月間民進黨和國民黨都要開始初選,初選採什麼方式、如何進行、結果是否令人心服,在在牽動著台灣人的神經。

每次看到民進黨、國民黨為初選紛紛擾擾就感慨萬千。政黨的初選其實是黨由誰當家作主,誰就決定初選規則,在政黨政治健全的國家,初選是國家的事,不是黨內的事,都由政府部門的選舉委員會監督,不只注重結果,更注重程序正義。

各地的選委會主委是文官,不隨政黨輪替,因此在選務上可以保持中立,不會有中選會主委隨著政黨輪替而調動。美國的初選和大選一樣慎重,至投票所,選務人員要核對身分證明,電子投票,不能彼此交談,沒有人頭黨員或者冒充身分者,投票結果出爐後,候選人很少有異議。

健全的初選是政黨政治的基礎,美國的總統、參眾議員,甚至連法官都有全民初選,由州里的郡辦理,初選只要候選人登記,就能列入選票,到時開票結果一翻兩瞪眼,不會有樣本夠不夠廣、全民調還是黨內民調、要不要辯論等問題。

現在國內兩大政黨的初選方式都不是經營政黨的正當方式,歐美國家也沒有以全民調或黨員意見為初選的模式。例如國民黨在2019年總統候選人的初選方式舉棋不定,韓國瑜聲浪席捲,本來長期經營黨員的朱立倫、王金平都想參加初選,郭台銘也跳出來,當時韓國瑜才剛選上第一任市長,郭台銘則是財大氣粗。

對國民黨比較有歷史淵源的王金平及黨主席吳敦義,都主張應該是黨員投票或黨員民調,但黨內反對聲浪高漲,其實黨的初選就是這個黨推出的候選人,全民調的方式很荒謬,因為你把自己黨的候選人交給反對黨決定,於是國民黨民調那1周,很多親民進黨人士成為「7日韓粉」,國民黨初選前後,韓國瑜及國民黨民調都達到頂點。民調完畢就直線下降。

民進黨的初選更是粗暴,改初選日期,硬是把賴清德做掉,標榜民主進步,卻把台灣的民主和進步倒退嚕。

初選由黨內人士決定就會逼迫政黨注重基層黨員的向心力,而不是候選人打空戰或網路戰,只重爆料及喧嘩。例如在美國幾萬人口的區或者小鎮都有共和黨及民主黨每個月的聚會,其實,現在的政治就是相濡以沫,互相取暖,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要化政治為無形。2月舉行的愛荷華州初選,常是大選的指標,川普2016年得勝,就是在選前去了很多次愛荷華,跟一般民眾話家常、拍肩搭背,結果贏得初選。由於受到媒體及全國的關切,初選很難有作弊的可能。

初選更有無數場辯論,不管候選人是否為現任總統,或競爭者過去曾為從屬關係,大家都得上台接受挑戰。等於候選人在大選前先要過五關斬六將。以前國民黨在關中掌提名權時,要台北市議員候選人到各區去辯論,逼出戰將,現今名嘴趙少康當時就是辯論出來的政治金童。總統蔡英文在2019年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時所說的「我不可能和自己的行政院長辯論」,在民主國家會被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