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開放邊境?台灣、香港各有顧忌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冠疫情以來,兩岸三地實施了嚴格的邊境封鎖措施,雖然過去一個月有逐漸鬆綁的態勢,但與世界多國為防疫措施拆牆鬆綁相比,向國際開放的速度仍相對緩慢。

中國、台灣及港澳至今仍未開放國際觀光客入境,並實施嚴格的入境隔離措施。中國多地自5月底陸續縮短入境隔離時間,從原先的21天(集中隔離加居家隔離)縮短了4至7天;台灣也從6月15日起,將入境居家檢疫天數從7天縮短為3天;至於入境香港人士則是強制隔離7天。

即將卸任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她若仍有多一、兩年任期,在放寬防疫政策方面必會更加進取;但為了讓下屆政府有更多彈性和空間,故不會改變防疫措施。

李家超:擬定開放國際邊境戰略

而將於7月1日接替林鄭月娥的候任特首李家超日前對媒體表示,正在擬定一項恢復與中國內地通關和重新開放國際邊境的戰略。

香港《南華早報》週四(23日)刊出李家超專訪,李家超在訪問中表示,將優先處理香港與中國內地恢復正常通關事宜,以重啟兩地經貿和旅遊。他並強調,無論推出任何措施都要合理及可操作,且不為內地疫情帶來風險,即使短期內未能全面開放邊境,也會考慮一些臨時措施。

他還表示,將與候任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一起檢視統計和數據,儘速評估香港疫情,並採取措施減少對旅客造成的不便。

盧寵茂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上任後將推出措施,爭取減少旅客來港的限制,並指出,目前來港旅客只有約1%人帶有新冠病毒,若可提早找出患者,就有條件縮短檢疫日數至5天甚至更短,同時配合家居隔離和要求旅客採取「點對點」行程。

封鎖措施削弱香港競爭力

港媒指出,香港經歷了全球最嚴格的部分隔離措施,試圖將病毒拒之門外長達兩年多,但同時也將香港與世界各地隔絕。這些限制措施導致外籍員工和居民外流並損害了香港經濟,令外界質疑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與未來。

對此,國泰航空行政總裁鄧健榮日前接受香港電台節目《25年的挑戰》系列專訪時表示,港府一直針對防疫作出調整,帶動集團業務動力加強,他並不認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總幹事早前批評,嚴格防疫限制令香港從「國際航空地圖上消失」的言論。

今年4月,IATA總幹事沃爾什(Willie Walsh)稱,香港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樞紐之一,但因持續實施嚴格的新冠防疫限制措施,作為國際航空門戶的香港「實際上已經在地圖上消失」。

但鄧健榮也認同,香港現時開放步伐滯後,如果長時間不開放,將與其他持續開放的地區差距越來越大,對香港競爭力產生很大負面影響。

台灣有望七、八月開放邊境

相較於中國實施「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台灣正朝「共存」方向前進,部分輿論也因此認為台灣應加速鬆綁邊境防疫政策。

台灣6月15日起鬆綁入境隔離天數,實施「入境檢疫3+4」,隔離3天後,第4天開始若快篩陰性即可外出工作。然而,台灣封鎖邊境已經長達兩年的時間,至今仍只允許國際商務人士及境外學生入境,尚未開放國際旅客。

台灣美國商會6月22日在其發佈的《2022台灣白皮書》中指出,台灣是全球放寬邊境管制與隔離要求最緩慢的市場之一,並強烈建議各部會應協調推動邊境開放和其他重要的跨部會倡議。

對於外界寄望加速鬆綁邊境,台灣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台媒採訪時表示,依國際疫情趨勢分析,台灣7、8月可考慮開放邊境。對此,官方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入境總量、觀光或探親等都朝鬆綁方向評估,他指出,指揮中心一直都根據國際疫情調整邊境管制,開放也會逐步來做,7、8月都是有可能的。

台灣每日確診逾百死

對於是否進一步開放邊境,李家超稱香港需考慮「不為內地疫情帶來風險」,台灣則仍在觀望本土疫情變化。

台灣5月爆發奧密克戎(Omicron)新一波疫情後,每日確診數在過去幾週維持4至5萬人,單日新增死亡人數多日逾百。據統計,新冠疫情在台灣累積死亡人數至6月23日有5817人,累積確診病例將近349萬。

莊人祥指出,台灣確診病例數字現在似乎每個禮拜可以下降1萬例,但什麼時候是「底」仍要持續觀察。他並以香港經驗稱,香港確診數突然上升很高又降到很低,但最近又緩緩上升,其他國家都是緩升緩降,所以都還要持續觀察。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