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三大工具 讓房市更健全

前陣子,因緣際會得對房仲業發展的相關歷史稍作整理,也趁機和對岸同業交流彼此產業發展過程;雖然兩岸未來路數應不盡相同,可是卻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共通點;就是當訊息越不透明、越不對稱的時候,雖糾紛最多,卻是利益最大的時候,而更多的利益帶入了更多的參與者,也促使產業得越來越透明,當訊息越來越多,法規更為完備,沒有那麼多激情空間時,市場也就成熟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同業對這事情做了總結。想想確實是如此,市場越成熟透明,更難有太多超額利潤的想望,對民眾是好事,對某些族群可能就不盡然。台灣住宅從實價登錄後,隨著成交價格增加,越具參考性,加上房地合一上路,中間利潤縮小,成屋操作空間漸減,資金只能轉往低基期,具有資訊不對等優勢標的,例如中南部、土地、廠房、紅單等等。

不過,話題那麼燒,挑動當局敏感神經,可是冷靜想想,到底市場有多熱?熱在哪?好像也沒人拿得出確切證據說清楚,在筆者看來,無論要不要在房市發燒之前「超前部署」,比起部分政策工具只治標,盤點當前有3大工具較治本。

首先是實價登錄。在目前實價登錄制度下,預售價公布時都已經成交數年,對購屋幫助有限;由於預售已經遞延登錄,紅單又在預售之前,已經多次轉手,等到官方掌握到實際數字,早就已經失控,這一次能不能藉民氣可用一次調整,大家都在看。

其次是主管機關的統計數據。台灣不動產移轉必須透過登記才能生效,理論上在這種狀況下政府應能掌握市場價量的變化,但多年以來除數據落後,某些統計甚至就不繼續執行,缺乏官方統計數字,別說掌握變化,對於趨勢也並不容易預測,更遑論讓房市「健全」。其三是調控標準。無論是內政部或是財政部,多年來都已累積相當的統計資訊,房產交易已經是落後指標,但是否有可能透過其他金融統計,綜合觀察市場現狀,更進一步擬定熱度與否的標準,各方臆測的狀況,反而更容易造成市場不安。

在這波全球性大印鈔,利率上揚無望的狀況下,資金轉進資產也是大勢所趨,站在政府立場,是得做些什麼。只是,人云亦云的盲目出手,無效事小;官箴一失,在日後埋下更大禍殃,可就不是說救就救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