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對症下藥,才能降低國軍失事機率!

空軍一架F-5E戰機日前失事墜毀,飛官朱冠甍不幸殉職。這是今年國軍第五起重大事故,顯示軍中必然有諸多問題必須檢討;如果不能儘速對症下藥,恐怕未來類似事件還會層出不窮。

軍中演習操練偶出意外,在所難免,舉世皆然,但這兩年來國軍出事頻率顯著增加。以今年為例,一月二日,空軍一架黑鷹直升機墜毀,包括參謀總長沈一鳴上將在內八人罹難;七月三日,漢光預演海軍陸戰隊膠艇翻覆三人罹難;七月十七日,漢光演習一架戰搜直升機墜落新竹機場兩人殉職;十月八日,金防部反登陸操演,一輛戰車翻覆一死。加上這次意外,短短十個月內國軍已有十五人殉職,階級從上將到上兵,範圍涵蓋陸海空三軍,這表示頻頻出事絕非偶然。

失事的戰搜直升機在台灣已使用近三十年,戰車使用六十多年,二者在美軍早已除役。至於日前失事的這架F-5E,基本上已經屬於瀕臨除役的老爺機。目前全球雖有二十六國仍然使用F-5系列,但像我國這樣的高齡戰機並不多見。縱使不斷維修,但超過其設計壽命後機件逐漸老化,定期保養也難免機械疲乏,隨時間遞增的失效率提高,妥善率必然下降,失事機率隨之增加。

事實上,早在馬總統執政時代就已注意到這個問題。二○一五年國防部副部長陳永康在立法院答詢時就明白指出:「空軍的F-5和AT-3,至今都已面臨結構性問題,還有消失性商援的問題,所以預計到民國一○八年會面臨汰換關鍵時機。」當時原本規劃向義大利採購高教機在台組裝,預定二○一七年至二○二一年完成交機;但民進黨執政後,排除此項規劃,轉向「國機國造」,預計二○二六年六月才完成交機;換言之,無論「國機國造」的政策是否正確,F-5E因政策改變而延後汰換時程,顯然是不爭的事實。改朝換代就改變國軍武器裝備更新規劃,是否得當?自然有檢討的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向美軍購,往往是花了大錢卻買到舊貨。例如,國防部日前證實將花費五百一十億元向美國購買四百枚岸防魚叉反艦/攻陸兩用飛彈,但專家指出,至今世界上只有丹麥與南韓使用過魚叉飛彈這套武器系統,前者早在二○○三年將其除役,而美國更在二○一七年起部署NSM海軍打擊飛彈;換句話說,未來五年內,我國將會成為當今世界唯一使用魚叉飛彈武器系統的國家。試問,我們為什麼不買最先進的NSM,而要耗費鉅資買過時的魚叉飛彈?

此外,人為因素也經常是外界關注的焦點。這次F-5E失事真實原因還在調查當中,不能妄下定論。不過,朱冠甍今年五月才在臉書提到「半年來,我平均每月只在家裡待三點八七天」,這表示他的工作時間很長,負荷量很大。

不僅F-5E,其他負責戰鬥任務的飛行員,負荷量也較以往沉重。據國防部十月初統計,為了因應解放軍機艦頻繁擾台,空軍今年一共派遣空中戰巡兵力四千一百三十二架次,若以一至九月二百七十天計算,平均每天派遣戰機約十五點三架次,空軍今年飛行架次與時數較去年增加百分之二十,足見飛行員任務之繁鉅。

兩岸關係緊繃導致國軍任務頻密,長期下來不只會加重飛行員身心負荷,而且也可能釀成意外。因此如何緩解兩岸緊張局勢,顯然也是必須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