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除創投絆腳石

工商時報【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創投法令瑣碎,導致國內創投業發展困難,生醫產業更直接受害,政務委員張善政表示,已和中研院經濟所院士管中閔談過,將結合其對金融法規和經濟的專長,合力解開創投的關卡。 相對於其它產業,生醫產業由於投資期長、風險高,因而更須要創投業的支持,但國內創投業由於限制太多,導致海外資金不願意進來;2000年時政府取消20%稅負優惠,加上「宇昌案」不僅嚇跑生技專家,也讓TMF(台灣生技創投)基金募資失利。目前SIC運作不順,種子資金毫無著落,讓主事的蘇懷仁萌生去意,因此,這次BTC會議,絕大多數討論焦點聚交在創投基金。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錢宗良指出,台灣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的第一階段(98-101年)是強化基磐建構,第二階段(102-104年)則為創造成功案例。在新藥部份,除希望SIC帶領藥品輔導團隊,並提供案源誘因外,也希望強化藥品轉譯研究平台,並鼓勵中、小型生技創投的成立。目前規劃是鼓勵民間資金,成立5-10億元的中小型生技創投,待建立成功案例後,再洽詢適合人選推動BVC。 華人最大生技創投Vivo創辦人孔繁建認為,TMF沒有成功,法規制度及台灣資本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程度等都有關係,以生技產業來說,研發花1元、後續要推動產業化大概要就要花3-10元,而以研發投入約10%成功率來計算,台灣每年若有超過50億元的成功研發,則推動產業化至少要花費150億元,因此,若以國發基金至多投資四成估算,預計每年要投資60億元投入創投,民間資金則需90億元,相較於其它國家,規模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