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白色恐怖下囚房內的血淚見證

簡秀枝》白色恐怖下囚房內的血淚見證
簡秀枝》白色恐怖下囚房內的血淚見證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這是台灣50年代,留下的受難者遺物,是《紙書包》。1950至196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年代,風聲鶴唳,知識份子一個不小心,就會惹來牢獄之災。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合作,推出電影「無法離開的人」VR沉浸體驗展,展出導演陳芯宜的VR電影製作幕後過程,以及當年受難人遺物。

記那個壓抑年代,無法送出的受難者故事,多如繁星,成為一封封留給未來的歷史信籤。

當年的受難者,不乏知識份子,理智覺醒,早人一步,人格道德,也讓人肅然起敬。那個《紙書包》,蘊藏了段3個獄友的感人互動。

在軍法處物資極度匱乏的處境中,吳鵬燦與連德溫以及許貴標,共同囚禁在一牢房,家住南部,又貧困的吳鵬燦與連德溫,始終無人探監,孤獨寞落心情,可想而知。

牢房伙食,量少質差,同房獄友許貴標因為家在台北,家人頻仍探監,帶帶些食物,讓囚禁的受刑人人充肌解饞。

許貴標也是出生窮苦人家,食指浩繁的家人,擠出食物送監獄,已經不容易,他心胸很寬闊,總是認為,囚禁同一牢房,自是有緣,而且在那驚恐冰冷的年代,囚友們相依為命,也惺惺相惜。每一次許貴標把家屬送去的食物,總是拿出來與吳鵬燦與連德溫分享,讓飢腸轆轆的囚友吳鵬燦與連德溫,感激涕零。

吳鵬燦與連德溫心知肚明,他們不可能活著出獄,但為感謝同房獄友許貴標的照顧,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作回報。

每一回許貴標把食物遞給兩位囚友時,都發現他們小心翼翼,食物吃了,包食物的紙片都保留下來,而且折疊得整整齊齊。

原來,他們利用包裝紙與廢棄罐頭,自製「紙書包」(1954),準備送給許貴標,作為永遠留念。

原來,他們累積包食物的紙片,然後泡水成紙漿,利用軟爛的紙漿捏出形體,省下飯粒當作漿糊,再拿廢棄罐頭殼,拓印Logo ,呈現書包上的印痕,沒有工具,沒有好材料,但還是把紙書包捏塑出來,栩栩如生。

1955 年2月吳鵬燦首先遭到槍決,得年 27 歲。連德溫也於同年 10月遭槍決。

許貴標幸運叛了很長徒刑,出獄後,低調過生活,但他隱密珍藏著《紙書包》,緬懷他的兩位馬吉囚友。

2014 年許貴標把私藏一甲子的《紙書包》,捐贈給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期望以文物傳承歷史。

該展覽是「紙書包」捐贈後,首度於北教大美術館展出,賭物思鐵漢深情,讓人泛淚。

大時代可歌可泣的小故事,展現的正是人性尊嚴、光輝,以及溫暖人情味。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