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在囧途,如何翻身?

11月23日午後,小米集團大漲5.68%,創歷史新高,市值超6500億港元。

11月以來,小米集團累計上漲26%,勢頭相當強勁,但面對如此之高的漲勢,小米似乎在大眾眼裡還是那個搞貼牌的中低端手機廠家,米在囧途,該如何翻身?

米在囧途,如何翻身?
米在囧途,如何翻身?

實力強不強,數據來撐腰

小米今年的表現非常亮眼。根據小米Q1財報顯示,小米集團收入達到4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6%。其中,僅是智能手機業務收入就達到了303億元,同比增長12.3%,佔總收入61.0%。智能手機銷量達到2920萬部,同比增長4.7%,在全球市場排名第四。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Q1即便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仍然逆勢取得多項歷史性突破,小米手機在西歐出貨量同比增長79.3%,在西班牙市場首次排名第一,份額達28%,另外在意大利、德國、法國也均位列前四名。

米在囧途,如何翻身?
米在囧途,如何翻身?

到了Q2小米的增長也非常不錯。Q2小米收入達到人民幣535億元,環比增長7.7%.小米智能手機銷量為2830萬部,收入達人民幣316億元,佔總收入60%。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也繼續保持排名全球第四。同時,小米也成為了歐洲市場增長最快的手機廠商之一,同比增長64.9%,市場份額達到16.8%,首次排名前三。

Q3小米手機更是一舉反超iPhone,出貨量達4650萬部,全球排名第三,同比增長42%。

米在囧途,如何翻身?
米在囧途,如何翻身?

數據是會說話的。小米今年再一次用漂亮的數據證明了自身的實力,而且最近幾天小米的股價也在不斷地創新高,這些都足以證明大家對小米業績的肯定。

米在囧途

長期關注我的朋友們肯定都知道我一直都很關注小米的發展。小米總體而言是非常不錯的,曾一度做到國內第一的水平,但隨著華為的崛起再加上小米自身定位多次走偏,所以小米一度陷入很尷尬的境地,真實的米在囧途,只在工科直男群體中人氣十足,但在資本市場卻人氣了了。囧確實是囧,但這並不能代表小米實力不行。小米就像是一塊兒被資本市場埋沒的璞玉,不是它自身價值不夠高,只是市場還沒有發現它的閃光點。近期小米股價的表現越來越亮眼了,那麼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能夠發現小米的價值。

小米在國內向來以性價比高著稱,無論是小米的手機還是智能設備一直走高性價比路線,因此在消費者群中眾備受歡迎,吸引了眾多“米粉兒”。而且小米不僅在手機領域保持國內前四,在智能設備領域更是長期保持國內第一的水平。

現如今,小米在國內市場品牌定性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幾乎很難做到重新翻盤。早期的小米由於技術不夠成熟、使用代工組裝做低端產品被人稱為“中低端貼牌組裝廠”。因此,大多數消費者一直對小米抱有偏見或者說是誤解,使得小米多次在衝擊高端產品的路上受到了不少阻礙。

小米一直在朝著高端產品突圍,但在這條名為“突圍高端產品”的大河,小米一直沒有掀起什麼大波浪。目前小米銷量最好的仍然是紅米系列,在“雙十一”期間根據京東手機銷量排行榜數據顯示,光是Redmi K30、Redmi Note8、Redmi 10這三款手機,排名就分別位列第二、第四和第五。

米在囧途,如何翻身?
米在囧途,如何翻身?

正是因為紅米繼承了小米早期的高性價比路線,所以也更在消費者市場中廣受好評。但反觀小米9和小米10銷量卻平平無奇。說白了還是消費者打心底不願意給小米品牌溢價的機會,即便是小米現在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技術大更迭,大家對小米的認知仍然還是停留在過去。畢竟同樣花個四、五千塊錢,買個品牌定位更高的華為不香嗎?這就是小米目前在國內遇到的最大窘境。

危與機總是相生的

雷軍始終不願意去面對小米現在的窘境,為了讓小米突圍高端產品圈,這些年他們把各種戰略都調整了一遍,比如說整合供應鏈、調整業務市場佈局、研發小米芯片、對標華為鴻蒙系統開發Xiaomi Vela等,但小米始終拿不出一款足以撐得起它自身品牌價值的高端旗艦產品。可話又說回來,走性價比路線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妥的。拼多多就是靠走性價比路線發家的,現在不照樣在市場上混得風生水起,還能吊打京東直逼阿里。

小米若是鐵了心要走高端路線,現在留給他們最佳的途徑就是併購高端品牌。我很早就寫過文章強烈建議小米收購MOTO。MOTO幾易其主,2012年以125億美元賣給了谷歌,兜兜轉轉兩年後又以29億美元賤賣給了聯想。想當年混得叱吒風雲的MOTO兩易其主,但都沒玩出什麼奇蹟。

小米是最應該把MOTO買下來的公司,一年前我給出的理由如下:

第一是MOTO品牌還是比較高端的,也特別符合小米國際化的路線;

第二是MOTO有非常多的專利儲備,這對於小米國際化和進入高端市場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第三是MOTO給聯想完全就是浪費,再過兩年就徹底不值錢了。現在事實果真如此,谷歌交給的聯想的只是一個名為MOTO的空殼兒,能持續賺錢的核心專利人家早掏得一干二淨了,聯想拿到了MOTO卻啥也沒混明白。

在國際上,小米是具有一定領先優勢的,這也是小米突破窘境的關鍵點。因為不管現在中國手機品牌在海外廝殺得有多激烈,但大家的起點基本上都不相上下。只有OPPO出海時間比較早,但基本上整體優勢只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小米完全可以開闢出另一條路徑,在海外重新定義自己的品牌。

現如今,小米在歐洲市場早已將自己定位成一個有性價比的中高端品牌,正因為產品自身定位拔高了,它才能在歐洲市場取得季軍的地位。再加上當前歐洲的經濟狀態也比較吃緊,所以相對於歐洲用戶而言,他們不像東亞用戶那般對執著於品牌的定位,那麼此時的小米對歐洲用戶來講就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本身產品質量過硬、廣告打得也是鋪天蓋地、性價比也十足,沒有不買的道理。

就小米現如今的局勢而言,我個人建議在國內市場小米沒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折騰自己的品牌定位,就踏踏實實打好性價比大戰,做好一個鋪量工作,等著日後量變引起質變就可以了。但在海外市場,小米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區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使用戰略技巧,開拓出更寬廣的海外市場。再加上小米的人才隊伍本身就挺國際化的,所以它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夠在海外市場超越其他幾個國內手機品牌。特別是像華為現在因為受到美國的封鎖,它在歐美市場的地位確實不如從前了,小米就完全可以接過這塊市場,甚至說再去高端市場繼續突圍也不是什麼沒有可能的事兒,既然都已經是第三了,那麼成為第一的日子還遠嗎?

除了繼續抓住開拓海外市場這個機會外,小米還有一條擺脫窘境的生路,那就是在智能設備領域進一步加大投入量。可喜的是小米也發現了這個機會,正在加大力度部署。

米在囧途,如何翻身?
米在囧途,如何翻身?

現如今小米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智能設備銷量最大的公司,而且在很多細分領域都是絕對的領先,小米就更該利用好這一優勢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這樣才足以抵禦華為、OPPO、vivo等品牌進入智能設備的市場後對小米帶來的挑戰。

小米是不是能夠利用自己的領跑優勢,穩固住自己的地位,快速的擴大產能,擴大市場規模,這是它日後能否再次崛起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夠在智能設備市場保持領先,那小米未來還是有無限的想像空間的。因為隨著5G時代的到來,手機的增長趨於飽和之後,主要的增長還是得看智能硬件,所以智能設備必將迎來新一輪大發展。

總的來說,小米雖說在高端品牌的開拓上走了太多不討巧的路,但至少在智能設備這一塊兒的前景還是很可觀的。如果小米能夠在高端產品突圍上能夠換個打法,那麼小米將會擁有更寬廣的未來。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