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末期病人靈性照顧 《回眸》教你勇敢直視死亡

記者王丹荷/綜合報導

「人生不一定活得漂亮,但是要走得鏗鏘!」被醫生宣告平均剩餘壽命不到1年的「末期病人」,是在時間倒數壓力下必須學習面對死亡的一群人,陳志漢導演最新力作《回眸》歷時2年,記錄冠瑋、瑤華、育姍3位末期病人在離開人世前如何面對死亡的每一刻,用生命故事向大眾展現他們對生的不捨、對死的恐懼,以及過程中「靈性照顧」給他們的勇氣。

看見末期病人的遺憾與不捨,多年擔任臨床關懷宗教師的宗惇法師於2014年成立「大悲學苑」,帶領一群無私奉獻的專業關懷人員,以宗教力量提供病人身心靈全人照顧的「靈性照顧」,幫助病人解開心中的結、圓滿離世。這一切過程都被鏡頭記錄下來,成為臺灣第1部專門探討靈性照顧的紀錄片《回眸》。

受疫情影響,醫院成了高風險場域,不容易拍攝取景,考量家屬隱私、不能妨礙醫療動線,劇組必須在狹小的空間以輕巧的設備上陣,只為在不打擾病人的同時拍下真實。談到對著病人拍攝,陳志漢分享「傷口上撒鹽」的無力感、有感而發:「拍攝2年其實不算太久,我卻一直覺得時間走得很慢。直視生死的課題,每一刻都彌足珍貴。」

《回眸》談論平時社會避而不談的生死議題,期盼成為正視生命階段與靈性提升的傳承助力,陳志漢表示,安寧病房病人平均剩餘壽命為3週,每一次拍攝都在與時間賽跑,鏡頭下的影像顯得更得來不易。他也遺憾地說,《回眸》殺青後,片中主要的3位末期病人冠瑋、瑤華、育姍都已離世。

除了作為保存臺灣靈性照顧的珍貴影像,《回眸》也拍攝大悲學苑法師們實地走訪日本、香港與當地宗教師互動的過程,展現臺灣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是能耀眼國際的「臺灣之光」,也讓觀眾一探究竟靈性照顧超越地域的重要交流。

但《回眸》拍攝到後期經費用盡,咬牙拍攝完畢後卻缺乏經費上映,加上病人的照顧需求量不斷增加,專業關懷人員的培訓也相對增加,大悲學苑於是發起集資計畫,希望透過大眾力量讓末期病人的生命故事、靈性照顧議題登上大銀幕被更多人看見,並募集專業關懷人員的培訓經費,使更多病人能圓滿離世。大悲學苑紀錄片《回眸》上映暨關懷人員培訓經費集資計畫:https://backme.tw/ref/bAfIy/。

《回眸》記錄透過靈性照顧給予每一位末期病人力量的過程。(大悲學苑提供)

法師陪同末期病人雙胞胎兒子祈福。(大悲學苑提供)

《回眸》導演陳志漢。(大悲學苑提供)

大悲學苑創辦人宗惇法師。(大悲學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