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售 推台灣抗中先於保台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拜登政府日前批准了上任以來最大一筆對台軍售案,包括60枚魚叉飛彈、100枚響尾蛇飛彈及長程預警雷達的後勤合約總價約11億美元。在解放軍將戰略前線一舉推至我領海領空邊緣、無人機灰色地帶戰爭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國際輿論和台灣社會更加關注此次軍售傳遞的訊息。

毫無疑問,這次軍售仍屬於「按部就班」,主要武器預計交付時間至少拖到4年後,與美方念茲在茲的「2027攻台時間點」幾乎重合。不過,此次軍售前夕傳出兩則消息則具有更敏感的情報價值:一是美方匿名人士提前消毒稱「不會提供更多有可能導致美中緊張關係升溫的新能力」;二是《金融時報》透露台灣在軍備採購上與美國之間的歧見有所擴大。

先來看前一則,美方放話的核心涵義在於,拜登政府對此次軍售並未賦予升高台海軍事對抗或助長美中軍事衝突的政治意圖。有消息稱,拜登政府對台軍售僅在美國國安會最低層級的「跨部會政策委員會」就予以定案,近期對台軍售重點幾乎是在為一些智庫的研究報告背書。換言之,此次拜登政府的澄清或許是在表達「都是下面人在弄」的態度,不代表美國對台政策的變化。

後一則更加耐人尋味,《金融時報》的消息源來自蔡政府軍政高層,我方認為對岸的軍事動作並非侵犯台灣,而是要透過軍事施壓迫使台灣臣服,因而不認同美方推動向台灣出售便宜小型機動武器的優先選項,而是需要足夠逼退對岸軍艦的中大型戰艦。結合上述消息可看出美方意願稍占上風,「我想買的你不賣,你想賣的我不買」這組矛盾未來還會更加突出。

究其本質,美台對軍售優先項目的戰術層次矛盾,還是要回到最高層次的戰略預判。站在台灣國防的角度思考,無論是兩岸穩定還是動盪,「保台」始終都是放在最首位的目標,不會因執政黨「抗中」還是「和中」而有所改變。但站在美方角度思考,既然已決定要在未來5~10年內把中國大陸拖入一場局部戰爭中,最終能否「保台」根本不需要考慮,最關鍵是要讓台灣盡快擁有「抗中」的軍事能力,盡可能增加大陸攻打及占領台灣的代價。

因此,儘管美台都把「不對稱」掛在嘴邊,但雙方對「不對稱」的思考其實是兩道平行線。台灣仍意在構建對大陸的不對稱軍事嚇阻體系,以預防戰爭為主要考量,而美方已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巷戰、全民皆兵等軍事纏鬥層面,意在培植台灣以不對稱軍力將戰線拉長,這顯然是受到俄烏戰爭的啟發。最近民間突然興起「黑熊學院」、「後盾計畫」等活動,呼應美方的意圖相當濃厚,只是台灣主流民意的認知還差多遠,恐怕是未知數。(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