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蓋紀念館 發現42年中華日報

坐落民權路韓石泉故居旁 好友比鄰而居成佳話

將作為商滿生紀念館的老屋,拆卸屋瓦時發現以四十二年的《中華日報》報紙包覆,見證老屋歷史。 (記者林雪娟攝)
將作為商滿生紀念館的老屋,拆卸屋瓦時發現以四十二年的《中華日報》報紙包覆,見證老屋歷史。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民權路雖是商滿生的出生地,紀念館卻非其生長之地。商毓芳指出,家族早已賣掉「傷心地」,幾經尋覓,在韓石泉故居旁覓得老屋,當年商滿生和韓石泉交好,如今能比鄰而居,將是一段佳話。

商毓芳表示,這棟老屋可說是二戰後的典型老屋,水泥、八角磚、磨石子地板、磁磚和木材,甚至還有壓克力透光板,當年水泥相當貴,兼具中和洋式,她採限定修復方式,除可一窺當時建築工法,讓老屋可以說建築故事;拆卸屋瓦時,還發現以民國四十二年的《中華日報》報紙包覆,猜測包報紙乃為吸濕,該房舍曾歷經銀行、布莊使用,如今將成為紀念館,除華麗轉身,又可一窺當年的新聞內容。

商毓芳取得荷蘭都市基礎建設管理碩士,從建築跨入社造和藝術文化領域,最知名代表作即是規劃「樹谷園區」,曾任奇美樹谷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身分多元、跨足多項工作,包括在高雄橋頭糖廠成立推動社造的「白屋」,並規劃青年創業聚落、成立知識網路平台及培力農村轉型等,並曾擔任電影製片。

商毓芳感嘆,自己至各地推社造、寫地方歷史,卻未正視自己的「起源」和出生地台南,商家從民權路起家, 目前在韓石泉故居旁覓得應是同一時期興建的老屋,當年祖父和韓石泉交好,如今有機會當鄰居,將是一段佳話。

商毓芳修復老屋,希望縫合歷史,結合新世代,共同展開社會實踐,除培植青年,也以承繼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受難者被遺忘的理想志業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