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政策面面觀》綠能躁進 多花人民9000億

雲林縣在4年前配合農委會畫設不利耕作區近1219公頃作為太陽能專區,圖為太陽能板的基樁。(本報資料照片)
雲林縣在4年前配合農委會畫設不利耕作區近1219公頃作為太陽能專區,圖為太陽能板的基樁。(本報資料照片)
雲林縣麥寮鄉蛋黃區的7個村被畫為「低地利區」將擴大納入光電區,有業者申請設置光電設施,依程序辦理現勘,引起大批鄉民到場抗議。(本報資料照片)
雲林縣麥寮鄉蛋黃區的7個村被畫為「低地利區」將擴大納入光電區,有業者申請設置光電設施,依程序辦理現勘,引起大批鄉民到場抗議。(本報資料照片)

前言 行政院2016年通過「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目標在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達20%,並期以推動綠能科技產業,成為我國能源轉型及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4年來,離電風機、農電共生、漁電共生等綠能產業推動,卻出現良田、漁業與環保生態被破壞,國外投資、技術移轉與設備國產化等目標跳票等,所以這次特別針對國內綠能發展到底發生哪些問題,從政經面與現象面進行全面檢討。

政府重金押寶風電、光電兩大支柱,在2025年占總發電比高達2成,如今,不但太陽光電有破壞農地引發的「七七事變」,目標量面臨跳票;離岸風電多花人民9000億,扶植國產化供應鏈美景,卻發生外商沃旭不滿本土技術,改向國外購買水下機組風波。政府這場「風光」大計千瘡百孔,學者毫不留情批評:「一切都出在民進黨能源政策太躁進!」

10月14日,台灣智慧能源周登場,蔡英文總統會場承諾,要藉離岸風電打綠能國際盃,並重申2025年可帶動國內產值1.2兆老調。

離岸國產化 外商承諾跳票

離岸風電2025年目標是5.7GW,其中3.7GW以每度平均5.5元購買,其他主要是競標價每度2.2到2.5元。保證收購20年電費合計要2兆,扣掉本來的傳統發電成本,得多花9000億,當時政府保證可帶動本土化供應鏈產值1.2兆。

但近日離岸風電龍頭沃旭能源,不滿供應鏈興達海基水下基礎焊接不良,引發砍單轉向南韓購買風波,直接戳破政府國產化大餅的美夢。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直批,政府太相信外商當時承諾,那時他們都說可以移轉,現在就找理由推拖。如西門子就說發電機技術不在它們身上,沃旭則推說焊接工不夠等。這也意味,功率轉換系統與發電機這兩大打造本土化國家隊的關鍵技術,恐無法技轉。

想打國際盃 沒有自己品牌

「太虛幻了,這只是在騙老百姓而已!」對於蔡英文打國際盃口號,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陳立誠嗤之以鼻。他說,風電即使國產化也沒有市場,因美國、歐盟不需要,東南亞像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是無風帶,菲律賓島嶼多,越南海岸線長2000多公里,也不太需要離岸風電。至於大陸自己離岸風電很強,不但不需要,反而是競爭對手。台灣現在只能做MHI Vestas、沃旭這些大廠的小工,沒有自己的品牌。

農地被侵蝕 光電問題重重

太陽光電也是問題重重,2025年目標容量是20GW。面對農地被光電侵蝕,今年7月7日,農委會修改審查要點,對農地種電諸多限制,被太陽能業者怒罵是太陽光電「七七事變」,設置目標也面臨跳票。經濟部設定太陽光電裝置容量今年底要達到6.5GW,日前連經濟部長王美花都坦言「會慢一點」。

太陽光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蔡宗融表示,屋頂型太陽光電空間已裝置差不多,剩下只能衝刺地面型。這方面本就有重重關卡,七七事變後,又多一個農委會對農地變更加嚴審核,申設環境更加嚴竣!

他分析,地面型太陽光電政府目標是14GW,需要2萬公頃土地,如把農地排除掉,2025年達標目標可謂岌岌可危。雖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已出面協調,農委會也說要開放林相不好農地設置,但蔡宗融表示業者目前是「聽其言、觀其行」。陳立誠也撂話:「2030,我們就來看離岸風電國產化,到底賺了甚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