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石門水庫部落被迫遷移 盼爭補助金

桃園於1954年規畫興建石門水庫,水庫淹沒區範圍內的部落、聚落紛紛被迫遷移,其中卡拉社部落的泰雅族人更是3遷至不同地區,顛沛流離。市議員王仙蓮指出,依石門水庫水質水量保護區水源保育與回饋計畫,設籍復興區的民眾每人每年可領5000元生活補助金,但早已散居各地的卡拉社部落族人卻無法申請,盼市府落實公平正義。市長鄭文燦回應,已成立專案小組與北水局聯繫,正在查核族人身分,評估納入的可行性。

市府早年為興建水庫,要求淹沒區範圍內的部落、聚落遷移,只要設籍復興區的民眾可領到由石門水庫回饋金發放的補助金,今年調漲每人1年有5000元。卡拉社部落族人被迫歷經3次遷徙,從石秀坪到大溪中庄新村,遇上颱風房屋遭摧毀,後再遷移到觀音大潭新村,又遇高銀化工排放含鎘廢水,農地受汙染被迫離開,散居各地的族人卻無法申請。

王仙蓮說,為建置水庫,部落族人犧牲土地,相信政府會協助安置,卻落散居各地,現設籍復興區的人約有1萬2千多人都能獲得補助,但卡拉社部落族人有46戶,第1至第3代有386人散居都會區,其中僅有約100人回到原鄉,希望市府能納入發放生活補助金,或回饋原鄉土地,讓族人有機會重返家鄉。

鄭文燦坦言,興建水庫導致部落被遺忘甚至消失,現已透過溯源的方式重新組織卡拉社部落協會,近年來投入8、900萬元協助辦理活動、出版紀錄片、影像及論壇,贊成將卡拉社部落族人納入發放生活補助金,已成立專案小組與北水局聯絡,正查核族人身分,評估是否可以納入。

復興區公所表示,目前能確切掌握的卡拉社部落族人為當年遷至大潭新村的46戶,將以46戶為母體擴散追蹤調查背景,要確定是因為興建石門水庫、被迫遷移導致權益受損才能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