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瑞會談應為台海和平奠基

日前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率團於美國進行台美高層國安對話及軍事安全會議「蒙特瑞會談」(Monterey Talks),這是台美發展更緊密夥伴關係的重要一環,攸關台灣國家前途與安全防衛戰略布局。

然而有媒體將拜登政府對台軍售主推「不對稱戰力」武器的政策解讀為:「美方對台海戰爭的劇本設定不是防止戰爭的發生,而是認定戰爭必定發生。」此見解難免引起各界疑慮:難道北京武統在即,而台灣本土終將淪為烏克蘭一般的焦土戰場?

筆者認為,國防戰略與建軍規畫的「打、裝、編、訓」自應以未來一定期間的國家安全情勢與國家能力想定為基礎,而考量範疇至少取決於:一、假想敵的政治議程、綜合實力與軍力戰備;二、台灣與美、日等盟邦的交流合作及盟邦協助台灣的決心與能力;三、國人自衛的決心、國防力量發展願景與能力等三大面向的動態辯證。

第一、就假想敵而言,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聖目標及兩岸統一的目標是堅定而明確的。為此中國持續將「反介入」範圍和力道不斷擴大至第一島鏈以外。然而解放軍反介入能力的增加是否等同於北京打算在5年內發動全面戰爭、武力統一台灣?就涉及到中國大陸經濟、社會、黨內權力結構穩定程度,及解放軍「打裝編訓」相關改革的實際進;更與台灣和美、日等印太盟邦的安全合作程度連動。

第二、就台灣的盟邦而言,美軍在印太區域依然具優勢,但隨中國軍力成長,美軍介入台海衝突的風險與代價確實大幅增加。相形之下,美方可能對於台灣籌獲戰機、船艦等武器平台的進度感到緩不濟急,因而鼓勵台灣優先投資相對可短期成軍的「不對稱戰力」。但若因此將發展「不對稱戰力」等同於美方要求台灣放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放棄飛機、船艦、戰車等武器平台籌獲,則恐有過度詮釋之嫌。

第三、 對台灣而言,「不對稱作戰」本就是國軍防衛作戰構想,見諸歷年國防白皮書;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完善「重層嚇阻」力量是不能偏廢的建軍道路。在「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的思維上,諸如解放軍、海警、海上民兵頻繁逼近台灣海空域的灰色地帶行動,以及可能封鎖我空域及港口等情境,皆需要充實各類戰機、戰艦或潛艦等海空戰力作為嚇阻、拒止能量。

台灣強化防衛的決心,完善防衛能力的投入,是確保國家自主與爭取國際社群支持的必要手段。如何快速提升戰力,有效因應戰爭或各類非戰爭軍事行動威脅,自是台美雙方需要反覆推敲的議題。

國人應給予在美談判協商的台灣隊代表們最大的支持與肯定,期待台美「蒙特瑞會談」的成果能為台海情勢和平穩定奠下更厚實的基礎。

(作者為海基會前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