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導】Ct值的指標意義?Ct30以上的人在你面前咳嗽也不會被感染?Ct12的人在旁邊感染機率大?接觸到確診者皆應小心注意

網傳「Ct 值指標意義」的訊息。專家解釋,Ct 值較低代表病毒較多,即此一病人可藉由不同方式釋放較多病毒量到環境;若是相同的新冠病毒株,由於 Ct 值較低的人會釋放較多病毒,危險性較高。但是否會感染受許多因素影響,如咳嗽的力道、環境、距離等,因此,不會說在有維持社交距離、戴外科口罩等防護的情況下,遇到 Ct 值 12 的確診者,就會被感染;遇到 Ct 值 30 的確診者,就不會被感染。專家也說,一般民眾只要接觸到陽性確診者,無論 Ct 值多少都應該要小心。

Ct 值指標意義的訊息

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PCR 是什麼?

長榮大學生物科技學系主任、副教授許鴻猷說明,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由 1993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穆利斯(Kary Mullis)發明的一種於試管內擴增 DNA 分子的方法,之後有廠商開發出 PCR 機器,供使用者方便進行 PCR。

科學家整合偵測 DNA 的螢光與螢光偵測技術,開發出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 -Time PCR)方法(現有 2 種系統)與機器。Real-Time PCR 可用來定量樣品中特定 DNA 片段的分子數,所以也稱為定量 PCR(qPCR)。

在 PCR 反應中,須經 3 個步驟才可將一分子 DNA 擴增變成 2 個相同 DNA 片段。此 3 個步驟稱為一個循環(cycle),而 PCR 反應通常會進行數十個循環(如 45 cycles)。

舉例來說,下表中的樣品 A 要達到 512 個分子數,需要進行 9 個循環;樣品 B 要達到 512 個分子數,需要進行 6 個循環;樣品 C 要達到 512 個分子數,需要進行 3 個循環。

樣品 B 的 DNA 濃度為樣品 A 的 8 倍,即 8=2 的 3 次方=2 的(9-6)次方;樣品 C 的 DNA 濃度為樣品 A 的 64 倍,即 64=2 的 6 次方=2 的(9-3)次方。

表/許鴻猷提供

Ct 值和新冠病毒量的關係是什麼?

許鴻猷解釋,Ct 值是指進行 qPCR 時,擴增 DNA 的量到達某一定量(threshold)時的循環數。Ct 值越高,表示樣品內一開始的 DNA 分子數少;反之,Ct 值越低,表示樣品內一開始 DNA 分子數多。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疾病,核酸檢測即是利用 qPCR 方法檢測新冠病毒,而新冠病毒核酸分子是 RNA 分子。因此,進行 PCR 前,需先將 RNA 反轉錄成 DNA。檢測大致步驟為:

1. 採樣(收集 SARS-CoV-2 病毒)。

2. 進行樣本中病毒 RNA 萃取。

3. 將病毒 RNA 反轉錄為 DNA。

4. 進行 qPCR 與定出 Ct 值。

若上述步驟在 2 個人身上進行,且採樣條件與實驗步驟一致,其中一人 Ct 值較低,表示進行 qPCR 樣品中的 DNA 較多,也代表病毒 RNA 較多,即採集樣品中的新冠病毒顆粒多,表示此一病人可藉由不同方式釋放較多病毒量到環境;若是相同的新冠病毒株,由於 Ct 值較低的人會釋放較多病毒,所以危險性較高。

依據理論,流傳內容所述的「Ct 值 12 與 Ct 值 30」的差異,是指 Ct 值 12 的樣品其 DNA 濃度為 Ct 值 30 樣品的 262144 倍,即 2 的 18 次方=2 的(30-12)次方。

流傳內容稱「Ct 30 以上的人,在你面前咳嗽都還不見得會中;Ct 12 的人,和他在同一個空間待太久都有機率中。」這個說法正確嗎?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指出,Ct 值越低就代表病毒量越高,不過,是否會感染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如咳嗽的力道、周邊的環境、與確診者的距離等,因此不能這樣說。

邱政洵表示,以飛沫而言,民眾若有佩帶外科口罩,和確診者處在 1.5 公尺或 1.5 公尺以上的距離,且不是在一個密閉的環境、空間,基本上,無論確診者的 Ct 值高低,都還是可以有所保護。

因此,並不會說在有維持社交距離、戴外科口罩的情況下,遇到 Ct 值 12 的確診者,就會被感染;遇到 Ct 值 30 的確診者,就不會被感染。

邱政洵強調,只能說 Ct 值 30 以上的也許傳染力比較低,而根據定義,Ct 值 34 以上的人幾乎可以說接近陰性,所以 Ct 值在 30 至 34 之間可能是比較低的病毒量。

邱政洵認為,Ct 值這個概念,基本上是讓病毒學或流行病學家判斷病人傳染力,或要不要解除隔離的標準,一般民眾不需要去想這個。有接觸到陽性的人,無論 Ct 值多少都應該要小心,但如果平常有做好防護,風險也就會越低。

邱政洵進一步指出,以現在疫情的狀況來看,對一般民眾來說,應該是要做好全方位防護(universal precaution)。另外,就是要動線管理,不要去所謂的熱區;若是住在熱區或在該地工作的民眾,能夠在家工作就盡量在家工作。

如果非要出去不可,就不能去人多的地方,且全程都要做好個人的防護。大家就是力求自保,盡量減少移動。

專家諮詢:

長榮大學生物科技學系主任、副教授 - 許鴻猷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 邱政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