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基本工資只是低薪遮羞布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一如半個月前,立委質詢勞動部長「如何達成蔡總統所提基本工資3萬元之夢想」時,外界所預期的「明年基本工資可望調升」。本周一蔡總統便表示,政府的確有計畫希望每年都能調高。這看似協助民眾因應物價上漲的舉動,若加上選舉年、政績,以及有3/4的受雇者月薪高於3萬元等元素觀察,其心態就昭然若揭了。

對此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認為,蔡政府逐年提高基本工資,過去幾年都在做,並非選舉年才做。既然如此,已全面執政6年的蔡總統,為什麼仍無法兌現「最低工資法」的競選承諾?何況在野黨也支持該法。

主計總處公布的2021年人力運用調查顯示,扣除部分工時,每月經常性薪資低於3萬元者有212.8萬人,占全體受雇者的24.13%。可知有3/4以上的勞工早不受調整基本工資所影響,那麼當局幹嘛要每年大張旗鼓地召集勞資政學代表審議基本工資?歸根究柢仍是低薪難解,只得年年藉機宣示立場。

因為受惠於基本工資的勞工,除了製造業移工與在機構工作的外籍看護外,主要是打工族,約42萬人左右。只要針對這群人加薪,就能達到紓解低薪的效果,比起推動減稅獎勵企業加薪,是不是容易許多?

再者,今日若要達成蔡總統的夢想,讓每個人起碼月薪3萬元。以目前的基本工資25250元來看,今明兩年平均1年得增加2375元,漲幅超過1成,才能達標。如果以法制化後的「最低工資法」來審議,按照公式計算,絕難完成任務。不如用喊價的方式,經過討價還價,即便失利,仍能凸顯當局賣力盡責的一面,這在選舉年當然可以拿來說嘴。

台灣當前的職場現況,既有需要紓困的內需服務業,也有外銷暢旺的電子科技業,因此行業別不同徵才薪資差距也極大。報載缺工行業,甚至得開出年薪百萬,才能找到有證照的工程師。然而教改30年來,需要實驗室與實作的理工科系由於設置成本高,始終未能隨著開放大學設置而增加,使得我國整體人力資本架構偏重人文社會學院,而讓勞動力市場呈現供需不平之現象。對於供過於求者來說,要加薪談何容易。

於是蔡政府只能在調漲基本工資上做文章,儘管要改革人力資本投資策略並非易事,且需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果,但籲請政府當局仍應配合產業發展趨勢,如果金融科技、人工智能、5G都是未來的重點產業,那麼就可以考慮設置學士後資訊系,讓有興趣的人文社會科系學生攻讀,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加分。否則政府年年靠著提高基本工資,掩飾無力改變低薪現況的事實,也不是辦法,對吧!(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