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人才外流,勞動部禁登中國職缺有用嗎?

作者:西西瑪/換日線專欄

據媒體報導,勞動部在近期發函台灣各大人力銀行網站,要求不得刊登企業召募人員赴中國大陸就業的職缺資訊,並要求全面下架,違者恐最重罰 50 萬元,若有仲介行為則最高罰 500 萬元。其中,積體電路、半導體或 IC 產業更被列為關鍵產業,將加重處罰,僅有經濟部投審會許可到大陸投資、且有實際營業行為的台企不受管制。

確實,雖然難有完整統計,但依筆者過去在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等城市的在地工作經驗,及在當地所認識台灣赴中國工作者的了解,多數人赴中國工作的第一站,多半來自台灣求職網站的台資企業外派職缺為主,包含筆者在內。因此,這樣的政策確實看似有機會切斷新鮮人或無中國在地經驗的工作者赴中的潛在意願與機會。不過就實務面看來,這樣的政策多此一舉,也不一定能達成預期的留才目的。

政策出台前,市場趨勢早已改變

首先姑且不論數據真實性,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公開資料,2021 年3 月份,中國 16-24 歲青年失業率高達 13.6%,且今年度高等學校畢業生總量達 909 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顯示中國在解決自身青年就業都仍是一大難題,更別提滿足台灣 109 學年起將近 100 萬人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換句話說,台灣青年就算一窩蜂到中國就業,也未必就能在當地找到工作內容與環境符合理想工作。

筆者猶記當時在上海工作時,一位台灣室友就是準大學畢業生,經長輩安排到上海某家知名國際廣告公司實習,同梯次另有 11 位來自中國各省分參與實習的同學,為期兩個月的實習將參與各種大小專案,並在期末提出個人企劃,以爭取唯一一個成為正式員工的機會。

室友第一天去實習,就忙到晚上 10 點才回家,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第一天其他 11 位同學就一個比一個積極的主動要求分擔工作,就算手頭暫時沒有工作,也會相當積極的閱讀資料,絲毫沒有一分一秒的「蜜月期」,室友說原本打算藉由實習順便在上海觀光的美夢在一天就破碎了。

其後兩個月,室友一天比一天晚歸,臉上的笑容也逐漸消失,更有多次表示想放棄,只是一想到自己代表台灣,就算是爭一口氣也要努力撐完。到了最終成果驗收的階段,以筆者個人的標準來看,已經算是相當盡力了,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品質,但最終仍敗給一位「要一案,給十案」超額準備的同學。原本信心滿滿並表示想留在上海發展的室友,最後再問他留在當地的意願時,室友猶豫了一下,表示:「可能要再考慮看看」。

這雖然僅是單一個案,但參照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可以發現,在疫情發生前,民國 98 年至 108 年 10 年間,赴中國工作者由 61.3% 大幅降低至 53.4%,而赴東南亞就業人數則從 11.6% 提升至 16.2%,說明人力市場的供需已自然而發生改變與移轉,其實大可不必再從資訊流層面進行限縮。

特定產業就算想留台,也會被環境逼著出走

另一則具對比的故事,則是筆者曾認識一位在東莞新創育成基地的台灣年輕創業者,創業的題目是電競週邊產品,問到他為什麼會選擇東莞作為他的創業地,他無奈的搖搖頭說:「我過去曾在台灣申請過創業育成基金,但僅僅是新台幣 100 萬的啟動資金,就整整花了兩年,仍無消無息,商機早已喪失。後來我轉個念頭,透過台商機構參加了東莞創業育成基地的比賽,只花了 15 分鐘簡報,就拿到了 50 萬人民幣的創業基金,並且提供我兩年免費居住套房和小型辦公室。」

最後則是筆者個人的故事,作為一位文創工作者,筆者在台經歷過文創產業最蓬勃發展的幾年,曾與友人合資創業,也在台灣最具指標性的文創書店工作過,但仍不敵數位化的衝擊,被迫到中國另謀出路。到中國才發現,過去曾在媒體、文創界的前輩、友人,有些人原先在台灣或許只是一家分店的店長,或基層員工,甚至在文創界年資不滿一年,到中國後都成了總監、區域總經理等級,掌管全中國上百家分店的營運、採購或企劃工作。

而筆者在去年因疫情返台後,一度也想重回文創領域,卻發現市場和機會較 4-5 年前更加萎縮,最終只得無奈轉行,也應證了一位台灣前輩的觀點:「在台灣,如果你還在書店工作,就要把它想成是你人生最後一份的書店工作,且行且珍惜」,令人不甚感慨。

與其防堵,不如通盤思考、超前部署

筆者認為,國際人才市場本就該是開放與自由流通的,當市場飽和或進入門檻增加時,求職者自然會選擇轉移。另外,各國市場本就有其市場屬性和特定發展產業,這也是台灣單一市場未必能夠滿足的,只要有需求存在的事實,求職者自然會主動尋求轉移,並使用國際求職平台或其他管道,不是執政者能夠輕易防堵的。若是擔心國家特定技術或人才流失,其實可以針對性的進行限制,全面無差別式的禁止,不但效果有限,更凸顯出政策制定的粗糙。

與其防堵,不如更積極宏觀的思考,隨著台灣人口少子化、老齡化日益嚴重,產業發展與就業市場恐越來越萎縮並趨於單一,未來,或許本地勞動人口光為了維持社會基本所需運作就已經相當吃力,更別談其他開創性、創造性的職務需求,這與新世代年輕工作者追求更創新、更有活力的職場特質相悖,屆時會不會引發更強一波(目的地未必是中國)的「出海潮」?恐怕需政策制定者能有所「超前部署」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防止人才外流,勞動部禁登中國職缺有用嗎?──治標不治本,難防未來「出海潮」》,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現在,還有「中國夢」嗎?──考慮西進前,請先想清楚這四點
我愛台灣,所以選擇離開──「人才走出去」不是問題,「世界進不來」才是危機

作者簡介:

西西瑪,兩岸工作者,曾任職於中國房地產集團,因新冠疫情影響返回台灣重新出發。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台股收盤跌63.5點收復萬七 高端疫苗苦吞第6根跌停
赴美班機班班客滿,為何需求大爆發?
謝金河:這3家貨櫃航運今年翻天覆地,一年後會在哪?
一個「車位」賣3600萬!香港豪宅車位價格破世界紀錄
跨國避稅天堂幻滅! G7財長敲定全球最低企業稅15%

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