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獨立學院圖存 校中校衍生亂象

1990年代末期大陸大學開始擴招,但學生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問題--缺錢,各大學的經費已經遠遠無法維持其規模。獨立學院在這個背景之下應運而生,官方允許公立大學自己去找投資方私營學院,「名校辦民校」,有效緩解了公立大學的財務問題。問題是,有些獨立學院一開始創設就已經歪樓,最糟的是一些「校中校」渾水摸魚,以母體學校的名義招生,招了又無力培養,產生許多亂象。

獨立學院的設置主要牽涉到3個利益方:地方政府、母體大學和企業投資方。從當時的情況看,儘管利益訴求不同,但獨立學院這種全新的辦學模式是一件三贏的好事:地方政府可以獲得高教資源,同時完成擴招任務;投資方可以將資本滲入教育事業,獲得收益;而母體大學則利用品牌,輕鬆賺取額外的辦學收入。

甚至有些大陸大學如果不辦獨立學院,就幾乎無法存活。如湖北省某大學因建設新校區而負債,2000年創辦名為獨立學院的「校中校」後,每年可回饋資金約1億元人民幣,這才緩解了學校的辦學困難。

2005年起,獨立學院迅速膨脹,招生人數迅速超過100萬人,最顛峰時期曾吸納2成以上的高中畢業生。

不過,許多獨立學院設立初期就不完備,例如無權獨立招生、不能授予學士學位等,卻不管不顧直接招生;最混亂的是「校中校」,根本沒有另找獨立校園、另設獨立人事,就渾水摸魚以母體學校名義招生,繳了高額學費的學生招進來,跟著占用母體學校的教師和教學資源,連帶影響母體學校教學品質。

還有些獨立學院有自己的畢業證書,有的卻直接頒發母體學校的畢業證,也影響母體學校的學歷「含金量」。這些亂象可以說:「成也擴招,敗也擴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