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中央地方腳步雜沓走向防疫新階段,民眾自求多福

還未進入五月,台灣新冠疫情已比原先各界預期地更快邁入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階段。4月27日單日確診人數己達8862、直逼9000,幾乎確定在五月之前就會破萬;同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宣布取消簡訊實聯制。而前一天總統蔡英文視察指揮中心時宣布四項措施,清楚傳達出中央防疫政策已準備迎向一個「實質與病毒共存」的時代。但是就在疫情進入新階段之際,中央、地方防疫政策步調已然雜沓,而各項對付病毒的武器是否真已備齊也令人存疑。

高傳染力的Omicron病毒,僅僅在四月這一個月之間就讓台灣確診人數快速飆升。4月7日總統蔡英文先用「重症清零、輕症管控」為新階段防疫定調。政府希望能壓低感染人數曲線,讓防疫與醫療量能可以穩健地因應台灣感染人數逐漸走向高峰後再下降,不要像今春香港一樣確診者突然爆增而壓垮醫療體系且導致死亡人數飆升─香港第五波疫情才花三個半月就已讓近9000人往生、死亡率超過0.75%。

清明假期結束,蔡英文4月6日就在官邸召開防疫會議,定調新台灣模式防疫政策為「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取自蔡英文臉書)
清明假期結束,蔡英文4月6日就在官邸召開防疫會議,定調新台灣模式防疫政策為「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取自蔡英文臉書)

蔡英文召開防疫會議,定調新台灣模式防疫政策為「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取自蔡英文臉書)

名嘴待遇羡煞小老百姓

4月中旬以來台灣確診人數不斷上千。26日蔡英文宣布的四項措施包括:一、強化「輕重症分流」,確保醫療量能充足;二、實施「家用快篩實名制」;三、改採「重點疫調」,被匡列的密切接觸者居隔縮短為「3+4」;四、持續提高疫苗覆蓋率。

這些措施中,「家用快篩實名制」已在28日上路,指揮中心稱篩劑已陸續到位。之前疫情較嚴重的各縣市紛紛抱怨快篩劑不足,現在就考驗著這個新措施能否複製兩年前口罩實名制的成功經驗。若不幸快篩劑供需失調,輕重症分流、降低醫療量能負擔的政策目標也成幻影。

政府宣傳的另一項實現輕重症分流工具是「健康益友」App,疫情指揮官陳時中鼓勵民眾下載此軟體,一旦被隔離或確診時方便看診與拿藥。不過這個App目前下載次數才幾萬個,而且使用者評價並不高,合作的醫療機構也有限。

最近媒體名嘴周玉蒄「勞駕」台北市立醫院主任到府為她採檢複驗,引發特權批評。從中央的陳時中、台北市長柯文哲到市衛生局長黃世傑都撇清責任。不過黃世傑坦承,正常程序應該搭防疫計程車去定點採檢,但防疫計程車也不夠,周玉蔻主動連絡好萬芳醫院,衛生局才「勉予同意」院方到府採檢。名嘴待遇可羡煞了一樣叫不到防疫計程車、住家附近又沒採檢地點的小老百姓。雖然居隔條件已放寬,但如果官方熱推的App無法做好遠距看診、拿藥或掛號等功能,若暴增的感染者無法即時獲得醫療資訊與資源,勢必引起極大社會恐慌與憤怒。

2021093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30日,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節目專訪。(取自寶島聯播網頻道)
2021093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30日,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節目專訪。(取自寶島聯播網頻道)

媒體名嘴周玉蒄(左)「勞駕」台北市立醫院主任到府為她採檢複驗,引發特權批評(取自寶島聯播網頻道)

近四成老人曝露在高風險中

提高疫苗覆蓋率,尤其是老年人疫苗覆蓋率,這是從官方到醫界一再呼籲的。如果從這幾個月來數據來看,推動的並不理想。2月底第一劑覆蓋率82.8%、第二劑76.8%、第三劑(基礎加強劑和追加劑)42.8%;到4月底,第一劑84.63%、第二劑79.9%、第三劑59.4%。除了第三劑有較明顯的增加之外,一劑、二劑增幅都非常有限。

更重要的是75歲以上民眾部分,2月底第一劑76.5%、第二劑69.9%、第三劑51.6%;到4月18日三劑接種率分別為78.2%、72.1%、59%。也就是說還有約四成的75歲以上老人曝露在高度感染風險中。香港第五波疫情的高死亡率主要來自未接種完整疫苗的老人;疫情爆發後,港府才緊急加強為老人接種、篩檢以及安養院檢疫管理,但已為時太晚了。台灣防疫主管幾個月來也沒能想出好方法提高老人接種率,隨著疫情高峰來臨,實在令人擔心老年人的安危。

新竹市高齡長輩接種AZ新冠疫苗。(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市高齡長輩接種AZ新冠疫苗。(新竹市政府提供)

高齡長輩疫苗接種率提高有限,隨著疫情高峰來臨,實在令人擔心老年人的安危。(新竹市政府提供)

台北市長柯文哲憂心確診人數快速增加會讓台北市醫療體系崩垮。26日台北市公布前一天新增1302例確準時,柯文哲就預估,台北市5月7日單日確診恐破萬。他並稱,台北市必要時會動用公權力「軟性封城」。

依台北市府推估,到5月18日單日確診數將達50萬例,占北市人口的20%。柯文哲說,若確診案例不斷增加到一萬例,不僅不可能疫調、匡列,甚至連安置都困難,最後只能收治重症者。憂心忡忡的柯文哲說,如果必要的話,「我們還是會軟性封城」。

柯P提「軟性封城」自相矛盾

不過陳時中以美國、南韓的數據認為柯文哲估的台北市50萬例確診太高了──南韓人口數為台灣2.5倍,單日最高確診數約62萬,所以全台灣最多也只會30萬。

柯文哲是未雨綢繆或杞人憂天,需要更嚴謹的科學論證。只是台北市民才隔海觀看了上海一團亂的封城記,柯市長又拋出一個法律上定義不明的「軟性封城」,既對政策擬定沒有明確指導性,更徒增民眾不安。市府副發言人魏佑任後來為柯文哲緩頰稱,軟性封城是指民眾透過「自律取代他律」。這位護主心切的部屬也拗得太硬了,──柯文哲的確是明明白白地說,如果醫療量能接近極限時,「我就會動用『國家公權力』,壓制活動減緩疫情擴散」。

柯文哲一方面擔心過嚴的居隔政策會讓醫療體系在內的社會運作停擺,因此主張第一、二、三、五、七類有上班必要的民眾,可以用快篩代替隔離;不過以快篩代替隔離,也代表著可以自由活動的人數會比隔離政策下還多。但另一方面,他又為了怕確診人數飆升,要用公權力限制民眾活動。雖然目的都是要避免醫療體系停擺,但這個政策實際作方向卻是背離、互相矛眉的。

此外,公衛學者如台大陳秀熙根據台灣資料進行模式推估,無論接種兩劑或三劑,隔離3天、5天、7天、10天加快篩,重症及症狀確診人數都是「不篩不隔」的一半以下。

2022年4月12日,上海的防疫人員正在用大聲公對居民宣達防疫措施。(美聯社)
2022年4月12日,上海的防疫人員正在用大聲公對居民宣達防疫措施。(美聯社)

上海一團亂的封城記讓人心驚,柯文哲又拋出一個法律上定義不明的「軟性封城」,徒增民眾不安。(美聯社)

焦慮不安等待颱風來襲

從蔡英文、陳時中到柯文哲,他們都清楚,這一波Omicron疫情是個全新階段,也都知道要調整防疫政策來因應新局。但這就像台灣民眾熟悉的颱風警報一樣,民眾從氣候報告中知道有個颱風即將登陸,但對這個颱風的路徑、強度判斷得準不準?是風大還雨大?防颱工作方向對不對?準備做得紮不紮實?卻沒有人真的有保握,也讓中央到地方步調亂紛紛。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何時軟性封城?柯文哲公開醫療量能上限:無法應付時就提高防疫等級
相關報導》 居家隔離起始日怎麼算?蔡英文:現在應由下而上、由人民主動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