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一季度大幅回升終結六連跌 失業率仍然高企

香港國際機場亞洲國際博覽館一名抵港女士拉著行李離開檢疫中心(16/4/2020)
檢疫措施下,香港旅遊業備受打擊。

5月3日,香港政府統計處發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本地生產總值(GDP)同比上漲7.8%。

過去兩年,香港經濟先後經歷社會運動和新冠疫情打擊,經歷了六個季度連跌,嚴重受挫。今年一季度的上漲終止這一趨勢。

對香港而言,7.8%是多年未見的高增速,但需要注意,這是建立在去年一季度-9.1%的創紀錄低增速的基礎上,因此實際增長率有限。

然而,餐飲、旅遊等行業依然未能恢復,失業率高居不下,使居民對經濟「體感溫度」低於宏觀上的回暖。

原因:強勁外貿與低基數

香港政府發言人表示,高增速背後主要原因有兩個:低基數效應和對外貿易強勁增長。

這一輪經濟衰退前,香港經濟增長率在1-3%徘徊,7.8%的增速在數字上比較可觀,但並不意味著香港經濟正在以數倍於往常年份的速度復蘇。

而是受到低基數效應影響——由於去年一季度香港經濟受到疫情打擊,罕見地出現-9.1%的創紀錄低增速,因此使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看起來偏高。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中國內地,一季度經濟增速大漲18.3%是建立在去年同期下降6.8%的基礎上。

不過,當前香港依然顯示出復蘇的跡象。香港統計處數據顯示,經過季節調整後,今年一季度經濟相比去年四季度,環比增長5.3%;相比之下,去年四季度比去年三季度只增加0.5%。

「主要反映在內地和美國帶動的環球經濟復蘇下,貨物出口的增長非常強勁。」香港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出口總額同比大增30.6%,進口增23.3%。

在疫情之中,中國的製造能力不斷得到體現,而歐美等發達地區的產能則在疫情反覆下受到限制,供給能力遲遲難以修復。疫情控制差異導致中國的供給能力要遠高於國外,出口產生了明顯的替代效應。

香港進出口的重要部分是中國內地和美國等國間的轉口貿易,隨著中美的經濟復蘇,帶動香港貿易領域快速反彈。

「體感溫度」不同

復蘇並不平均,相比貿易上「熱火朝天」,旅遊業仍然處在「冰封」狀態。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承認,本港今年首季的GDP數字應有較顯著改善,不過,實際「體感溫度」所感受的可能是另一種情況。

整體上,今年一季度失業率為6.8%,就業不足率 (underemployment rate) 3.8%,香港目前有大概40萬人「痛感強烈」。

其中,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失業率仍高達10.7%,其中餐飲服務業的失業率更高,達到13.3%。

疫情爆發後,香港旅遊及零售業備受打擊,商場人流稀少。
疫情爆發後,香港旅遊及零售業備受打擊,商場人流稀少。

結構性矛盾未解

復蘇不平均背後,是疫情放大了香港經濟的長期結構性問題。

2003年,非典疫情打擊下,香港失業率飆升至8%,此後中國內地開放"自由行",旅遊業迅速膨脹,相關的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創造出大量新增就業。

然而,十幾年後,這些行業提供的原本工資不高的崗位,在疫情中受到衝擊最嚴重,恢復最慢。

香港目前服務業佔比已逼近99%,幾乎沒有工業;相比之下,規模相似的新加坡,則有佔經濟總量26%左右的工業。

而高端製造業是經濟的穩定器,能夠吸納大量勞動力,創造大量的工程類、管理類優質職位,比如新加坡具有優勢的電子製造、生物醫藥、石油化工等高端製造業。

香港頗具優勢的金融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差得多——佔比18.9%,僅創造6.8%的職位。

香港政府也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希望通過刺激科技創新和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工業再興。不過實際效果還有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