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拾荒者生活 保價收購維護生活權益

台北南機場社區有一場拾荒體驗活動,讓民眾陪著拾荒者撿拾回收品,實際了解拾荒者面臨的問題。

佝僂的背影、沉重的步伐,一個與貧窮分不開、被底層黑暗包裹的台北,你見過嗎?

資收個體戶:「我就想到我不能再這樣子繼續下去,我就去問那個警衛說,資源回收怎麼做呢,我就一而再再而三問,那時候我沒有拉車,我就雙手拎著。」

一個簡單開場白,一種五味雜陳的人生故事,這場拾荒體驗活動,就辦在萬華南機場。

五角拌成員 王品涵:「拾習生就是提供了機會,讓他們(拾荒者)轉換了一個角色,就是他開始變成,他跟人分享他的生活。」

跟隨拾荒者上街走一趟,不但滿足人們對於這個行業的好奇,更是要用「心」去感受「貧窮的台北」。

拾荒活動體驗者 陳小姐:「因為我小時候到現在,就會一直覺得,就是家裡開回收場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所以我會不敢跟朋友講,然後就算我在家會去幫忙,但是其實也是不太敢去面對這些工作者,到了一定程度,我覺得我可以去嘗試面對這些過往的經歷,所以我想要來體驗。」

推著車子一天走上數公里,車陣來回穿梭,風險無所不在。經驗老的拾荒阿姨,曉得如何在都市叢林立足,對她而言,這無關拋頭露臉,無關自尊,一切僅僅是為了生存。

五角拌成員 施舜仁:「我們這邊的拾荒者比較多,大概是落在60歲到80歲之間,像我們認識年紀最長的阿姨,有到85歲,她還在做拾荒工作,然後我們這邊認識的拾荒者以女性居多,滿多男性會覺得,拾荒工作是個相對比較沒有那麼光彩。」

2020年,環保署列冊登記的資源回收個體戶有9051人,檯面上,他們是國內資源回收重要的一分子,但道德批判,讓他們充斥著負面色彩。

五角拌成員 施舜仁:「有些人會有很多那種社區謠言,其實很多撿回收的阿姨都有3棟房子啊之類的,可能是因為這樣子,多樣性的拾荒者的面貌,會導致這個社會對這群人的的印象會停留在一些比較,可能是比較相對有錢。」

想靠著回收賺取微薄收入,卻飽受道德質疑,於是「做回收,我很抱歉」,他們活得既卑微又尷尬。

五角拌成員 王品涵:「其實我們剛認識她們的時候,她們都是一群講話很小聲,然後常常覺得很抱歉,然後很容易跟你說謝謝,什麼都要跟你說謝謝,這樣一群人。」

位於萬華,長期關注拾荒者的團體「五角拌」,在忠恕社區成立回收空間,用高於市價好幾倍的價格,向資收個體戶保價收購。

五角拌成員 王品涵:「在去年8月的時候,開會的時候,那時候外面寶特瓶一公斤的價格是3.5塊,然後那時候我們就想用高於市價3倍,我們用12塊收這樣子,但是在今年的時候,寶特瓶就是外面的市價從3.5塊跌到剩下2塊錢,對,但是我還是一樣用12塊錢收。」

洋垃圾事件,國內回收市場面臨到斷崖式崩壞,等同壓縮了拾荒者的生存空間,但拾荒始終不是被正式認可的工作,他們的收益也沒有保障。

五角拌成員 施舜仁:「就是如果這些回收者都沒有辦法獲得應有的利潤,然後他們都不來做這個工作的話,導致這些回收物,其實就沒有人會去處理這些東西。」

拾荒對應到的社會問題,可能是長照,可能是失業,也可能是身心障礙,但只要貧窮沒有從社會上消失,這群人也會存在,職業不分貴賤,他們應當獲得社會的尊重。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香港籍貨輪沉沒 日韓海空合力救援
看見改變|重建手術遇上愛 改變脣顎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