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警報地震多大才會發?國家級警報沒收到是怎麼回事?

每次地震來了,都有民眾上網回報,表示未收到「國家級警報」通知,宛如國家級邊緣人。究竟國家級警報發布門檻為何?地震即時通報還有哪些管道?

國家級警報目的在於當地震發生時,能搶快警示通知,為民眾爭取遠離危險的時間。(示意圖/Getty Images)
國家級警報目的在於當地震發生時,能搶快警示通知,為民眾爭取遠離危險的時間。(示意圖/Getty Images)

國家級警報是什麼?地震速報發布原理為何?

國家級警報正式名稱為「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其中「地震速報」通常是藉由地震P波與S波的傳播時間差來發布,目的在於當地震發生時,能「搶快」警示通知,為民眾爭取遠離危險的時間。

地震「P波」又稱為縱波或壓縮波,速度較快,運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S波」則又稱為橫波或剪力波,速度較P波慢,運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破壞力較P波強。因此當中央氣象署偵測到跑比較快的P波時,就能運用時間差,在破壞力較強的S波到達前,發出地震警告。

國家級警報地震多大會收到?為何小地震不發?

根據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警報門檻,地震芮氏規模達到5.0以上,且縣市預估震度超過4級,便會針對符合地區發布國家級警報(即細胞廣播)。

地震發生時,氣象署會估算各地震度,以及高破壞性S波抵達的時間,若達警報門檻,就會經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將訊息轉換成對應格式,發送至國內各大電信業者,待目標區域基地台啟動後,民眾手機就能收到地震速報。

氣象署表示,此門檻是為了避免困擾,若中小型等無致災風險的地震也發警報,可能讓民眾感到疲乏,影響效果。

國家級警報有應用限制嗎?國家級警報沒收到是怎麼回事?

國家級警報採用的「細胞廣播」技術,是以獨立通道傳遞訊息,不受網路壅塞影響,也不會癱瘓網路,數秒內就可將特定訊息傳送至目標基地台涵蓋的所有手機,也可依照災難程度發送不同訊息給不同地區的民眾,這類訊息僅能由經認證或授權的單位發送,充分提高來源可靠度。

不過國家級警報依舊有應用限制,地震速報現階段僅可提供固定形式之文字訊息,準確震度與S波到達時間尚無法預估。有時地震震央和陸地距離較遠,也會導致參數誤差。

氣象署也曾回應,國家級警報是以「區域」設定廣播範圍,標準一視同仁,沒有國家級邊緣人的問題。但因國內無線通訊環境持續推動中,若手機未符合細胞廣播服務的技術規範,就可能影響國家級警報收訊效果。不同電信業者之技術、手機型號等,收訊反應也不盡相同。

國家級警報全縣市統一標準 地震震度4級以上才發

除了手機技術問題,若地震預估規模有5.0,但所在縣市預估震度未達4級,也無法收到簡訊。

而過去台北市地震速報門檻較其他縣市寬鬆,只要震度超過3級就會發送警訊,使得台北市民眾較容易收到。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解釋,初期因台北市老舊房屋密集、人口也多,才有較鬆的警報門檻;但近年各地情況趨於一致,警報門檻已於2021年統一,所有縣市都是震度4級才發。

國家級警報沒收到?還有地震App可用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地震發生頻繁,2012年中央氣象署更新觀測設備後,每年約可測得近4萬起地震,其中有感地震平均1000起。民眾想要確認是否遇上有感地震,等待手機的國家級警報通知之外,還能利用氣象署推出的App「中央氣象署E - 地震測報」(iOS點我下載Android點我下載)。

中央氣象署E - 地震測報App會提供「強震即時警報」,震度門檻可由使用者自行設定,並於震央外數10公里地區,提供數秒至10秒前的預警;也會有「顯著有感地震報告」,提供發震時間、震央地點、規模深度、各地震度等影音資訊。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