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Uber留下來」?台灣的擁抱創新,恰好成了外資洗腦操控的對象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獨立評論 文/文魯彬口述 梁瓊丹整理

雖然,我生活在台灣超過40年、歸化並領取身分證已16年。但我來自一個全世界最大的詐騙帝國──美國。所以我對騙術,有某一程度的瞭解。

那天路經228公園,傳來陣陣造勢喇叭的刺耳聲。我本來不知所以然,還以為大家在聲援什麼議題,原來是一群Uber要求撤銷有關交通運輸的「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103-1草案,高分貝向總統府、交通部嗆聲,施加壓力。

▎擁抱創新的台灣人,其實過度天真

過去,台灣有一些抗議活動,為了反核、反國光石化、為了原住民族權益……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相較於許多環保議題、人權議題,活動參與者有時少得可憐,現今究竟是什麼樣的利益團體能動員如此多人,只為了「讓Uber留在台灣」?更別提網路上鋪天蓋地的廣告、連署、置入性言論等風向操作。

Uber假創新為名,其實就是一個全球化的負面代表。全球化有兩種,正面的是類似佛教生態學裡的「大地萬物互有關聯」,沒有任何一種東西能獨立存在,我們不能自外於它者。另一種則是刻意的,讓資本主義的外來者,得以進行掠奪與國際擴張整合,Uber即是如此。

很多人外國人喜愛台灣,喜歡美食,更喜歡大家的友善。台灣人總是展開雙臂,擁抱外來者、擁抱創新,曾是外國人的我最能感同身受。但這樣的友善,卻也是某種「過度天真」,因此容易被不友善的外來者(如美國這種詐騙帝國)操弄。就像當年認為土地是「公共財」的原住民,受漢人私有財資本家「白浪」(原住民對「非原住民」的稱呼,台語「歹人」的諧音)詐術操控,最後失去了自己的家園,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失所。花蓮的亞泥案、太魯閣族的還我土地運動,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很多人說,比起計程車,Uber提供更友善經濟的選擇,台灣能更國際化、支持新創。或也有人說,將閒置的車子、時間提供出來分享,整體的汽車使用率也會下降、對環境更好。面對這些不假思索的宣傳洗腦,請靜下心來。真的是這樣嗎?

▎在討論小黃與Uber之前,應該先思考的是「汽車文化」

在這之前,請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交通政策,關於汽車文化。

與其談爭取保護小黃、或者是Uber,其實更應該思考上位議題:我們的「汽車文化」到底好嗎?全世界的汽車文化是對的嗎?

什麼叫做汽車文化?意思就是把本來應該是人、或其他有物種的生存空間,轉讓給汽車交通工具、公路與停車場。試想一下,台灣現在有多少空間被當作停車場?還有每到假日,有多少高速公路變成「大型停車場」,人車深陷其中無法動彈?

從某方面來說,汽車、公路的存在,確有好處,但是必須要追蹤先前未見的正反效益。既然交通,在「食衣住行」佔有生活的一席之地,但絕非「愈多愈好」。以「食」作舉例,過去我們從「不吃會餓死」,一度變成吃「愈多愈好」,超過了身體負荷。從必須有地方安居,到擁有房產「愈多愈好」。儘管目前放眼台灣空屋率極高,但是我們周遭仍不斷興蓋建築,營造家園愈大愈好的美夢,挑戰環境整體負荷。就是這些消費主義下的「愈多愈好」思維,躍為價值主流,對環境與生活品質造成嚴重衝擊與影響。

所以回到交通,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車子與公路嗎?環境工程界的朋友都知道,「道路是生態破壞之母」。我們居住的生態本是完整的,卻要像動手術般把這原本完整的身體切開。那麼,人體原本的循環系統、自癒機制可以恢復嗎?不會受到傷害嗎?

只侷限在微觀的現實,淪於「小黃與Uber」之爭,而不去思考宏觀的問題,那就是對台灣的未來答非所問。

▎有了Uber,人們就會減少車輛依賴?

接下來,我再分享一些客觀觀察。

有人說,透過Uber的「創新平台」,人們不需要費力養車購車,或許可以減少我們對汽車的依賴與使用量?

當時台北開發捷運,事實上我也並不怎麼贊成,即便有人美言這是「綠色交通」,只因為它是大眾運輸。現在回頭檢視,我們有了捷運之後,對車輛的依賴會減少嗎?不。很遺憾,汽車、機車的總量一樣成長。現今Uber以閒置資源為名「共享」、甚至規避合法管理,更不可能減少。

再回到Uber與小黃的問題:現在我們早就有一個東西,叫做小黃、或是計程車。既然我們已經投入很多心力時間,為何不把所謂的「創新科技」資源運用在既有基礎上,改良現行的計程車平台、更友善使用者?問題本身就可以是答案,這才是「創新」,根本無需從頭量身打造「新服務」。

現在的情況,像是一個很不成熟的小孩,看到眼前亮出一支包著毒藥的棒棒糖,就吵著「我要!我要!」看到光鮮亮麗的誘惑,卻無法意識到真正的問題。不假思索地擁抱,台灣人算是太好騙了!

▎不是共享經濟,只是包裝後的傳統租賃

台灣現在大力推展社會企業、鼓勵創新創業、擁抱數位科技。於是許多媒體將Uber推舉為「共享經濟」,甚至邀集特定人士發聲力挺。

我看來這也是騙人的。原住民族式的經濟,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維基百科「共享經濟」的解釋就特別提到:「事實上,目前大量營利公司所宣揚的『共享經濟』並不是利用閒置資源,而是製作了某些專門用於『共享』的商品,本質上就是『租賃經濟』。」這與資本社會極大化利潤的作法如出一轍,早已與本來「share」(共享)的概念完全背離。創新也好、綠色經濟、數位共享也好,全是口號而已。

那麼,重點來了:誰是藏鏡人?政客嗎?政客關心的是「政績」,也就是自己能不能連任,能不能爭取到選票。是政府科員嗎?第一線工作者,關心的是「考績」,所以少做少錯,只能一直揣摩上意,卻毫無餘裕做對的事。

那回過頭來看:Uber有利可圖嗎?究竟隱身在背後的是誰?相對Uber而言,計程車是比較本土、在地、多數的基層勞動力。而台灣對11萬計程車從業人員的處境關注,竟不敵Uber的近1萬位駕駛?

根據我過去服務外商數十年的經驗,答案已昭然若揭。撇開國際金流、稅務不談,以不公平的競爭補貼,吸引更多天真的新駕駛者、使用者加入,開拓業務。今日特定立場聲量的背後,必定有某些政商力量集結,動員角力。

容我提醒:全世界最大的詐騙集團,就是美國。不,其實是詐騙帝國。而且政策遊說、公關宣傳的佼佼者,最厲害的也是美國。難怪全世界至今還認定美國是「民主國家」,無視其財團治國的本質,騙術高超至極。

▎所以,我們還在高呼「讓Uber留下來」?

全力支持保護,讓Uber留在台灣?這不僅是台灣的無知、也是地球的無知。

猶記當天,我在活動現場聽著一位年輕駕駛慷慨陳詞「沒有Uber,我就沒有工作!」這倒提醒了我「地下經濟」的存在。這些未向政府申報登記、脫離法規約束,又不向政府納稅的經濟活動,反映的是政府應當解決、照顧並滿足人民的基本收支的需求。Uber一案,其實根本就是個「假議題」,模糊方向焦點,治標不治本。而這些問題,怎可能竟是交由一個外商來解決?

財團治國,台灣正在朝往這個方向前進?

面對這塊深愛的土地,我對此深表不以為然。

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感謝那些明明看了100個病人,還能對我微笑的醫生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台灣的擁抱創新,恰好成了外資洗腦操控的對象
一名兩岸觀察者:若不擁抱市場,我們永遠沒有未來
賴清德罪該萬死,應退選表真愛!
媒體跟拍「南安小熊」—不僅是一件保育事件的失敗
團結的國民黨對抗分裂的民進黨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