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包淳亮】台灣應盡快放棄對大陸的敵對立場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

中共新一屆常委,25日近中午亮相。圖/中央社
中共新一屆常委,25日近中午亮相。圖/中央社

中共十九大對於兩岸關係的說詞,明顯與過往不同,最突出的就在於對遠景的淡化,但是對此現象如何解讀,卻有著南轅北轍的觀點。

李熠發表在「報導者」的「中共黨代表大會上,這些總書記怎麼談兩岸關係? 」一文,認為台灣有一股「期待衝突升高」的心態,始於習近平在2015年兩會期間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八個字,因此讓許多人相信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極可能在「時間表」、「動用武力」和「兩岸關係終局安排」方面,出現偏向強硬的新說法,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其原因在於,「習近平比那些期待他對台灣強硬的評論者及政治人物更清醒,更有現實感」,因此十九大報告的基調大幅從「促統」轉向「防獨」。而所謂的「現實感」,在於中國領導人「失去了在台灣內部操作的槓桿」。對於李熠的此一分析,曾任端傳媒評論總監的曾柏文在臉書上摘要分享,似乎表示贊同。

與此不同,在大陸媒體工作的台灣人徐和謙,則在1019日的臉書上表示,「十九大涉台:曾經打開過的幾扇窗口又都關上了」。他指出,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等機會,都連影子都看不到了。

他認為,台灣「最有可能以最平等的姿態和身段和大陸進行談判,探討兩岸如何結束對峙狀態(即洽簽和平協議)」的機會已被收回,「至少在接下來這五年沒得談」,留給台灣的政治承諾只剩下「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一項,台灣的國際空間和台灣軍隊與解放軍長期共存的空間都沒有了,「再要談這些高度敏感問題,或已是到了城下之盟的階段,才能再觸及的了。」「從大陸角度出發,跟現狀相比『變動最小、成本最少』的處理方案,已經從大陸的選項庫裡抽掉了。從1949年來以來,台灣問題最接近『無痛』解決的時間點,可能已與我們錯身而過。」

另一位著名媒體人黃國樑,對形勢更加悲觀。他在1018日的臉書上表示,十九大報告在策略與作法上與過往有一顯著的差別,「就是沒有商談和平協議這一類的提議了」。他說,「這一提法的消失,並不一定只是對象換了不可能談而作罷這麼簡單。

而是,這種提議此後也不再需要了。因為,習與胡的報告還有一個重大不同是,習表明:『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這是胡的報告中沒有的。

這一提法已經不再寄希望於在台執政的任何當局,而是直接透過各項措施,將台灣人民國民化,將台胞變成準陸胞,最終實現將台政府架空與邊緣化。」「習近平述及兩岸的整個篇幅較胡報告縮減許多,表明他對於台灣走向的胸有成竹。台灣就像一個自我實現的悲劇,正在走向它的終局。」

筆者認為,兩種不同的認識,關鍵在於李熠也提到的「現實感」。問題是,他的現實感是不是真正反映了習近平心中的現實?李熠強調了「失去了在台灣內部操作的槓桿」這一現實,或許徐和謙、黃國樑也未必反對這一觀察,但後兩者認為其結果只能是「無痛解決的時間點,可能已與我們錯身而過」、大陸將「直接透過各項措施,將台灣人民國民化」,而非李熠所謂的「低調、保守及對強硬主張的收歛」。

曾任陸委會副主委與國防部副部長的林中斌,則依然堅持「未來『蔡習會』有可能」,他指出雖然一些人在十九大前主張「統一時間表」,但「即使是『討論式』的統一時間表,也讓中共不光彩,『沒能力做到,為何要訂時間表?』至於『武統』大陸官方現已很少提及,依習近平過去的行事風格,『要是做得到就直接做了,根本不用講。』」他並在22日臉書上調侃「卜睿哲博士預言: 19大召開時,習近平將會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期限』。9天後,習近平的19大政治報告出爐,他有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期限嗎?」

不曉得林中斌所謂的「討論式」統一時間表所指為何,不過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倒是真的提出「邀請台北自訂統一時間表」,文章並同日刊載在自由時報與新加坡聯合早報。他指出「武統條件不存在,且影響過大」,「兵臨城下的逼統手段」也由於各種考量難以執行,但是北京得轉移壓力,因此北京不妨將「建立統一時間表的題目,轉給台北,向台北要一個統一時間表。」而「以蔡英文當下對兩岸關系自暴自棄的態度判斷,她當然不可能理會自訂統一時間表的邀請。北京的下一步,則是邀請各界來共同籌謀」,「如此,便將統一時間表當成了一個共同的政策議程。」

石之瑜建議大陸邀請台灣願意探討統一時間表的學者、商人、民間人士一同形成一個共同的政策議程,如果從北京不武的角度來看,似乎是多此一舉,因為若北京確實永遠不會動武,恐怕台灣獨立傾向一往無前,這些學者商人就成了螳臂擋車。但石之瑜的建議,若是從為了避免北京最終動武而考慮,則是「死馬當活馬醫」的宅心仁厚。

因此不管怎樣,最後還是回到北京是否可能動武?筆者的回答是當然可能動武,但是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之下。按照蘭德公司的估計,中國大陸已在台灣戰區享有軍事優勢,但是大陸不希望破壞目前的發展態勢,不希望如同俄羅斯一般與西方國家撕破臉,因此短期內確實不輕易考慮動武。

但是大陸正在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趕超美國,逐漸成為全球社會的核心角色。十餘年內,大陸可能獲得大英帝國與美國在其最強盛時期在國際體系上的地位,從而享有更多的自由——包括動武的自由。而若台灣由於執政成果寙劣,再加上爆發貪腐醜聞,或者政府擁抱激進路線,或者爆發反政府大規模群眾事件,那麼就會增加大陸提早「解放」台灣的動機。

當前中國的政經發展都已到一定程度,就像20世紀初的美國,正處在領導全球化的出發點。當時的美國距離內戰結束不到半個世紀,而內戰中20歲到45歲北方男性的10%18歲到40歲南方白人男性的30%在戰爭中死亡,創傷甚至更甚於中國的內戰與文革。

但是能在20世紀初指導美國未來走向的歷史,早已不是本國的內戰史,而是美國從來未曾經歷的大國爭逐史。如果台灣人還沉迷在文革歷史,自詡先進而鄙夷中國大陸的落後,恐怕無法認識自己的機會與風險,結果就意味著丟失機會、擁抱風險。這是在人們看待十九大報告時,得懷抱於心的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