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噓!房事】業者說「公設比不高」 代表室內面積很大嗎?!

每個人都做過買房夢,漂亮的新家、美美的裝潢、友善的鄰居以及安全的社區環境,當你面對房地產業者(屋主)精心設計的話術,是否曾想過美好的背後卻隱藏不為人知的現實面?本期好宅報報探訪多位房市專家,他們將告訴你如何面對房地產的黑暗面,輕鬆破解層層套路。

【文/連珠君】近年來公設比佔比逐漸提高,公設比高低大大的影響民眾購屋意願,但有些民眾會發現,公設比較低的房屋,屋內空間怎麼沒有比較大的疑問,又或者實際丈量屋內,發現面積與主建物面積有落差。專家表示,問題很有可能出在陽台、雨遮等附屬建物以及登記制度的改變上。

▲近年來因雨遮虛坪鬧著沸沸揚揚,2018年以後申請的建照不得再登記雨遮面積,但市面上仍有可登記雨遮面積的舊建照建案。
▲近年來因雨遮虛坪鬧著沸沸揚揚,2018年以後申請的建照不得再登記雨遮面積,但市面上仍有可登記雨遮面積的舊建照建案。

室內空間關鍵在「附屬建物」

公設比是什麼?公設比是指建物權狀中共同使用部分的持分坪數比例,其計算方式如下:

公設比=公設坪數÷建物總權狀坪數×100%

然而建物總權狀坪數除了包含公設坪數外,還包括主建物及附屬建物面積,而關鍵就在「附屬建物」上。

附屬建物指的是主建物室內面積連接的附屬部分,常見有陽台、雨遮、屋簷、花台等,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表示,如果附屬面積很大,自然室內能使用到的面積就比較小,也就造成房屋公設比雖然比較低,但室內空間卻沒有比較大的奇怪現象。

尤其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綠建築,流行規劃大陽台,如高雄市政府推動「高雄厝」計畫,鼓勵大陽台、景觀陽台的設計,可免計容積,對於大坪數豪宅來說,深度3米以上的大陽台是一大優點,有垂直綠化的效果,在家也能享受悠閒的綠意空間,但對於2房小宅來說,陽台不能用於日常起居空間,面積還竟然比主臥室還大,明明32%的公設比35%低,但室內空間卻比公設比35%的房屋還小。

建照時間不同 雨遮登記有差異

另一個附屬建物的重點則是「雨遮」,雨遮指建物窗戶或開口上方50公分範圍內,自窗戶或開口兩側外緣起算最多50公分的構造物,有遮陽擋雨的功效,早期不僅能計坪計價,還不計入容積,再加上雨遮面積隸屬於附屬建物,雨遮面積愈大,公設比愈低,導致建商雨遮愈蓋愈多,不僅可賺取坪數,還能造成低公設比的假象,一舉兩得,甚至出現一層層環繞著建築,有如土星環的雨遮,引發虛坪爭議。

因此2011年5月雨遮改制為「可計坪不計價」,但建商多半包在總價內銷售,以成屋後雨遮能計坪計價的口號,並未能成功遏止,2018年以後申請的建照才真正改制為雨遮「不計坪不計價」,但要注意上述的時間點都是指「建照申請的時間點」,現在推出的新建案,依舊還有部分雨遮有登記坪數,民眾購買前一定要詳細問清楚。

▲同樣30多%的公設比,小基地社區可能僅有基礎的大廳、郵件區等公設,但大基地社區甚至能有20、30餘項的休閒設施。
▲同樣30多%的公設比,小基地社區可能僅有基礎的大廳、郵件區等公設,但大基地社區甚至能有20、30餘項的休閒設施。

老屋登記混亂 公設比落差

除了附屬建物登記會影響公設比高低外,早期的登記制度混亂,也造就公設比不可信的情況。中信房屋新莊副都心加盟店林家民表示,曾遇到民眾買房未透過房仲,買賣雙方自行交易,交屋後,買方裝潢找設計師丈量室內空間發現坪數不對,認為屋主當初說公設比僅逾10%,室內面積怎麼會這麼小,因而引發糾紛。

室內面積有落差,除了因為權狀面積包含牆面厚度外,早期的舊公寓及舊大樓因登記制度混亂,不少主建物面積實際上是涵蓋梯廳面積,光看建物權狀是看不出來的,得到地政網站調閱「測量成果圖」,能看到房屋的形狀、是否有增建、改建等,就像是房屋的身分證,以上述案例來看,買家若有調閱測量成果圖,就會發現其室內與梯廳畫在一起,所以梯廳坪數是算在主建物面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