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交換】沒有體育必修,為何芬蘭學生愛運動?

作者:施亮竹 Maggie

在台北,我不是一個喜歡上健身房的人。在路上看到健身房的廣告、推銷,都會讓我覺得「壓力山大」,只能敬而遠之。

那些廣告看板上的人物,往往體格精實、長相出眾;像是對大眾傳達著:上健身房便可以追求那樣的體態,成為能管理自己樣貌的人。而我一個中等身材、長相普通的人,光是經過健身房在捷運站外安插的推銷人員,就感到壓力倍增。

在芬蘭念大學,沒有「體育必修」

來赫爾辛基交換以前,我想都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健身房的常客,並且能自在地享受每一堂健身房的訓練課。

在芬蘭,大學沒有必修體育課(聽其他在歐洲各地求學的朋友說,其實多數歐洲的大學也很少有體育必修),讓我不禁想起在臺灣求學的日子,「搶體育學分」是每個學期初必經的掙扎——要在已經不夠塞的課表裡,再挖出兩個空格,填入不一定想上的必修體育,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健身房內的樓層簡介。圖/Maggie 提供
健身房內的樓層簡介。圖/Maggie 提供

我相信臺灣的學校已經很努力提供多元的體育課程;然而師資、場地有限,學生想修的課不一定能對得上自己有空的時間;且每個人偏好的運動類型,也不見得會出現在選課清單上,因此總讓「體育必修」成為一件令許多人感到棘手的任務。

對學生(荷包)友善的健身房

在芬蘭,大學沒有強制的體育必修課,而是提供項目齊全、完善的健身系統(UniSport)。透過政府的補助,讓學生能以便宜的價格註冊健身房會員,學生價是 4 個月 99 歐(約新台幣 3,154 元)、一年 169 歐(約新台幣 5,384 元)。

沒有學生身份者,也可以加入健身房會員,只是價格就沒有那麼優惠了,即便如此,還是可以看到很多爺爺奶奶出現在健身房的訓練課中。對他們來說,運動不只是為了追求好看的身型,更是為了運動帶來的健康與快樂。

芬蘭大學的健身房提供瑜伽課、有氧課、舞蹈課、拳擊課、健身房器材、桑拿房、核心訓練、重訓課等等,所有的室內運動,幾乎無所不包;此外,多元的時段選擇,也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前、空堂或課後來到健身房,能充分利用閒暇時間活動筋骨。

還記得第一次踏進芬蘭健身房的震撼: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從容地使用著運動器材;而我第一堂上的皮拉提斯,更是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呼吸,無需在意別人眼光、或與他人攀比。

迎面而來的平凡招牌,令人心安

現在,我平均每週會去上 3-4 堂健身課,可能是瑜伽、皮拉提斯或是核心訓練。而健身房入口迎接我的,是極為平易近人的廣告招牌。

說起芬蘭健身房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非那些「平易近人」的海報莫屬。不只有年輕、身材好的人可以成為健身房宣傳海報的主角,各年齡層、不同體型的人們,皆開心運動的神情,反而更常出現在這些廣告看板上。

對剛開始想要運動、尚未完全愛上健身的人們而言,這些樸實的招牌、海報,都是格外溫暖的陪伴。

讓運動成為對抗憂鬱的良藥

11、12 月的芬蘭,迎來零下氣溫和下午 3 點半就天黑的長夜。正當身體努力適應突然驟降的溫度時,我收到來自大學健身房的 Email,信中親切地提醒大家:「漫長、寒冷、黑暗的冬季即將來臨,但幸好你可以透過運動、伸展或緩和運動補充能量。

郵件內文還附上「運動作為對抗憂鬱的良藥」(When the weather gets dark, so does the mind – how to deal with it?)的報導,陪大家一起對抗寒冬和情緒低潮。

在芬蘭的健身房,我看見每個人為了自己健康運動的模樣。不論高矮胖瘦,沒有人會對你品頭論足,更沒有「運動就要瘦」的風氣。每次走進健身房,最期待看到所有人都能自在健身的風景。

運動不是為了追求單一的審美標準,更不是一堂「必修課」;運動、上健身房,只是為了讓自己更靠近健康與快樂,僅此而已。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沒有「體育必修」學分,反而愛上運動──我在芬蘭校園,從「健身房壓力」中得到解放》,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體育不只是體育,是教育也是人生:美國籃球校隊隨隊教練見聞

沒有冗長致詞、入場表演、競爭比拼⋯⋯真正「以孩子為主角」、「以運動為目的」的芬蘭小學運動會

作者簡介:

施亮竹 Maggie,中文、心理輔導雙主修,熱愛自我覺察。芬蘭交換中。 經營「自我覺察社群」IG:@selfcare_freewriting,偶爾寫字、錄音、辦工作坊,深信每個人都是自己最有效的治療者。medium:Maggie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