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側寫】黑髮黃膚的她:我骨子裡就是丹麥人

作者:KAI 力/人生總匯三明治

「雖然經過一番解釋後,大部分的人都能理解,但我並不是每一天都願意這樣做,有時候,我真的不想解釋,因為我覺得『這』根本不用解釋。這是我一輩子都需要面對的問題,而我正在努力地面對。」

說這段話的人,是我在西班牙馬德里一間青年旅舍裡碰見的女生,她有著一頭長長的黑髮,一雙細細的鳳眼,以及與我相近的亞裔膚色──而她,是丹麥人;她口中「不用解釋」的「這」件事,就是指她的身份。

在青年旅舍遇見 Trine

Trine,在丹麥語中是 Katrine 的簡稱,有「純潔、純淨」的涵義。

入住青年旅舍時,我多半會選擇男女混合房,因為價格比較便宜。但那天下午 CHECK-IN 時,正巧混合房已經全部客滿,因此我只好先訂了一晚的女生房,再做觀望。出門閒晃了一陣子之後回到旅舍,已經和櫃檯人員打好交道的我,立刻就接收到隔天混合房空出床位的消息,我當機立斷、開心地付下床位訂金,並回去女生房收拾行李。

才整理到一半,Trine 就進來了。她帶著一個大大的行李箱,幾乎有她的半個人高,而房間內的地板和桌上早已被其它背包客放滿了私人物品,非常雜亂(附帶一提,有趣的是,就我個人的經驗,我大部分住過的女生房都比有男生的混合房來得紛亂好幾倍,這也是另一個我喜歡住混合房的原因)。

「嘿,妳需要幫忙嗎?」看見她正努力地尋找地上的空隙,好讓行李箱有個打開的空位,正在上鋪的我忍不住開口詢問。

「沒關係,我可以的。」她用流利的英文回答我。

於是我給了她一個微笑後,繼續回頭收拾我自己的東西,接著就出門去尋找晚餐。回到青旅後,我又在旅館喝了幾杯酒,進房間時她已經早早休息了。

她,來自丹麥

換到混合房兩天之後,我再度在青年旅舍的交誼廳裡遇見 Trine,有過一面之緣的我們很快就聊了起來。

「我以為妳已經離開了,沒想到妳只是換了房間。妳從哪裡來?」

「臺灣,妳呢?」

「丹麥。」她回答。

「喔酷!我從來沒去過丹麥,想到那邊的物價我就退縮了。」

Trine 聽見我的反應後笑了,她開始和我解釋丹麥的生活,也向我問了許多關於臺灣的事情。相談甚歡的我們,約好了晚上再一起喝杯酒。

到了旅舍的酒吧,還沒看到 Trine 本人,我就已經先聽見她豪邁的笑聲。我隨著笑聲的方向走去,才剛打完招呼坐下,正在跟她聊天的情侶就準備出門跳舞,只剩我們兩人。

幾杯黃湯下肚之後,Trine 開始述說她的故事。擁有亞洲面孔的她,很小的時候就被她的父母收養,自有記憶以來,父母就向她解釋過她的身世。雖然成長過程中會有些不順遂,但 Trine 的家人總是給予她最正面的支持,也讓她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時常碰到人們對我來自丹麥這件事感到疑惑,一開始我會想要解釋,但有時候卻會覺得很無奈,因為無論我怎麼解釋,他們依然只看見我的外表。

她這樣說。

我是誰?

我身邊有許多多元文化背景的朋友,他們總是因為類似的問題而感到困擾──就算用再流利的中文(甚至台語)解釋自己在臺灣出生、長大的背景,依然會被稱讚一句:「你中文真的講得很好耶!」而他們往往只能微微笑,無言以對。

隨著世界門戶大開,許多移民努力地融入當地的文化,學習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扎根、結婚、生子。然而當他們的下一代在當地長大之時,人們往往看到的只是他們的外型,而不是他們從小到大的經歷。他們被夾在中間,努力尋求著認同感,但最後總是撲了個兩頭空。

「我是誰」絕對是他們一輩子的課題,但或許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身為旅途上的過客,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避免給出帶有質疑的反應,先停下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和想法,聽完後再給個微笑,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身在友善的環境之中。

在我們離開馬德里青年旅舍之前,一位美國男生跑來和我們聊天。當他問完我們各自從哪裡來之後,他給了 Trine 一個既困惑又驚訝的表情,反覆確認:「所以妳……會講丹麥語?」

Trine 點了點頭後,嘆了一口氣。

晚餐時,她一邊喝著酒,一邊抱怨著:「我不懂韓文、沒吃過泡菜,我的第一語言是丹麥語,我最愛的食物是我祖母做的 Gravy(肉汁) ……我從骨子裡就是個丹麥人。」成長過程中總是面對類似提問的 Trine,此時也只能再度感慨,「雖然我能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但我也很無奈。」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不想再解釋「我是誰」!黑髮黃膚的她:「我骨子裡就是個丹麥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走訪「地球上最快樂的國度」──為什麼丹麥人最快樂?

為什麼我在「沒得抱怨」的新加坡生活,沒有「缺點處處」的丹麥快樂?

作者簡介:

KAI 力,沒有漂亮的學歷,也不曾在國外留學,正處於一個看似年輕,卻已經過了人們眼中可以跌跌撞撞的年紀。曾經為了尋找自我而貿然離職,斷斷續續地在各地流浪了 3 年,不只沒找到答案,還對世界增加了更多的疑惑。喜歡放空,熱愛白日夢,在個人部落格人生總匯三明治中分享文化衝擊的經歷,以及流浪日記裡的雞毛蒜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