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專訪】你的英文不好,其實和中文有關?

作者: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換日線編輯部

專研「雙語教育」的南洋理工大學國家教育研究院教授吳英成,研究生涯見證了新加坡不同階段的雙語政策──他曾擔任李家兩代領導人以及前外交部長楊榮文的華語老師,也是教育部、母語審查委員會、華語文審查委員會等官方機構的諮詢對象。

除了在新加坡國內著書立說,他也以英文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Teaching Chinese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直譯為「教授中文作為一門國際語言」)一書,透過新加坡案例,分享他的華文教學心法;活躍的國際學術參與讓他成為許多海外語言研究者取經的對象。

2022 年年初,臺北市政府發表雙語教育白皮書,自詡「率全國之先」推動雙語課程,計畫在 2026 年將北市國中小 100% 轉型為雙語課程學校;到了年底,北市府教育局聯繫吳英成,邀請他就新加坡經驗提供政策建議,沒想到吳英成的反應是笑著反問:「你們知道嗎?我的『雙語』其實是在臺灣學的。」

留學臺灣,孕育「雙語教學法」

吳英成從小學開始一路就讀華校,畢業後獲得新加坡政府培訓華語菁英的獎學金,赴臺灣大學中文系留學。1960 年代的新加坡華校仍以華語為主要授課語言,僅英語單科用全英語教學,因老師大多是不會講華語的華人和印度人,無法理解學生的學習困境,導致教學成效不彰,也耽誤了吳英成的英語學習。

直到大學四年級,吳英成到臺大外文系修了一門由鄭恆雄教授開設的「中英語言比較」,才讓他茅塞頓開:「這門課比較中文跟英文的的語音、詞彙、語法各方面的差異,我才發現原來我的英文不好,和中文有關。你會有病句,是因為你把英文的結構當中文處理。所以真要學好英文,必須知道英文和中文的區別,而教你的老師本身得通中英雙語。」領悟了這點,讓吳英成的英語程度突飛猛進,更直言:「中文系奠定了我的文學基礎,但卻是外文系改變了我的一生,讓我日後能游走於東西方學問之間。」

吳英成深知在新加坡社會若英語不好,勢將面臨職涯天花板,因此在完成臺灣學業、返國修畢教育學程後,又赴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攻讀語言學博士,展開語言學習研究之路,隨後提出「雙語教學法」。

雙語教學法最初在 2002 年,吳英成擔任教育部學術顧問期間,於 4 所新加坡小學進行兩年實驗。這些學校主要由家裡講英語的華人學生組成,實驗教學配合他們的成長環境,以英語作為教學輔助語教授華語,打破過去華語課堂不得使用英語的禁令,解除華語初學者的心理障礙,最終獲得師生及家長的一致好評。吳英成透過這個案例和個人的親身經歷,證明要讓初學者學好第二語言,絕非像臺灣現行作法一樣,用不懂學生母語的外籍教師進行「沉浸式教學」,或者把原為中文的課程換成全英文就好。

另外,雙語教學法也並非「用學習者的第一語言教第二語言」這麼簡單。吳英成引述翻譯學者 Harris 所言,「所有雙語者都能翻譯」,指出雙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習者能夠貫通雙語間的差異,進行雙語翻譯;也因此,透過雙語學習外語,非但不會讓母語變差,反而能同時提升學習者第一和第二語言的能力。

他以中文母語人士學習英文為例,將學習歷程分為 4 個階段:必須從中文理解開始,接著依序培養英翻中、中翻英能力,最後才可能進階到全英語理解。因此針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的評量,也可以分為 4 個中英口筆譯項目舉行鑑定考試,考試不需一次到位,而是按照學習階段循序漸進。

圖/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圖/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建議市府:中英雙語特選課程

儘管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吳英成並不認為所有學生都適合雙語教育。根據英國文化協會針對臺灣學生英語力的評量結果,目前僅五分之一高三學生的整體英語程度達到「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共同參考架構」(簡稱 CEFR)B2(相當於全民英檢中高級)以上等級,對此吳英成表示:「臺灣要面對現實,現在只有五分之一的學生可以學雙語,所以我們的目標不要太難,五分之二就好。本來就不是所有人都能精通雙語,也不是所有人都要賺外國人的錢。」

1990 年代,新加坡曾在華中初級學院(已於 2005 年與南洋華僑中學合併為新加坡華僑中學)和淡馬錫初級學院開設培育語言菁英的「華語特選課程」(Chinese Language Elective Programme),一年僅招收 60 個學生。吳英成以此為例,建議臺灣開設「中英雙語特選課程」(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lective Program),通過公正平等的遴選制度,錄取少數語言能力達標的學生。

課程內容除了前面提到的中英文口筆譯之外,還有「中英雙語專題計畫」──由教師出題讓學生設計專案,比如「如何把台灣介紹給世界」,「專題重視的是實踐,所以不需要考試,直接以作品評分。另外可以替學生建立雙語檔案庫,紀錄每個學期雙語學習的成果,以後將會是文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用電子檔案(e-portfolio)證明自己的(雙語)能力,甚至可以用來申請工作。」

鑑於臺灣目前尚缺乏英語環境,吳英成也構思了兩項國際化活動。其一是「國際校際在線課程」,透過與海外學校連線,讓有學英語需求的學生,可以和需要學中文的外籍生進行「語言交換學習」;其次則是「國際校際實地參訪」由政府提供獎學金,讓學生可以到英語系國家進行一週參訪。

針對師資來源,吳英成認為,本國英語教師作為中文母語人士,可以進行線下的英譯中教學;另外聘請外籍中文教師,線上教授更進階的中譯英課程。線上教學剛好能解決目前臺灣外師不足、成本偏高、流動率也高等問題;而本國和外籍教師分別根據個人第一語言的專業,從不同方向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各司其職,也能避免目前本國教師不知如何與外師合作的困境。

「用英文對外國人說臺灣的故事」

提出上述建言,吳英成可說是做足了功課,不僅蒐集了大量臺灣雙語政策相關資料,更自製投影片。不過在和臺北市教育局談完不久,臺灣即面臨縣市首長改選,他坦言一次會談要把所有概念解說清楚已不容易,現在又換新政府上任,究竟後續政策會如何發展,還須持續觀望。

但無論如何,他都希望臺灣人能理解:臺灣雙語教育的精神,不應該只是一味地模仿英語國家、試圖對內使用英語,而是放眼國際,「用英語對外國人講述台灣的故事」──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要瞭解世界,也瞭解臺灣。新加坡模式有其歷史與文化成因,臺灣既不能、也不該複製,唯有建構臺灣特色的雙語教育發展格局,才是養成雙語人才的關鍵。

*本文原刊於換日線 2023 夏季刊,更多深度分析,請參考《雙語教育 2030:借鏡新加坡》。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他來自新加坡,卻在臺灣學會「雙語」──南洋理工大學吳英成教授:英文不好和中文有關》,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重英文、輕華文,「兩頭不到岸」?──新加坡雙語教育效果,看一個世代就知道

能用英語教學的夫妻檔,反而不逼孩子學英文?──臺師大林子斌教授談「雙語教育」

作者簡介:

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什麼模樣的人有資格站出來分享自身的經驗? 成功的定義其實很廣,不限於企業家、或權威學者,還有一些在各自領域默默發光的人, 他們也可以是廚師、設計師、運動員、工程師⋯⋯,或者遠渡重洋在異鄉工作的創業者,一起認識這些在你我身邊蟄伏的年輕朋友,讓麥克風交棒,《換》他們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