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專訪】台灣人在非洲工作,只要有心就有機會

作者: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換日線編輯部

說到非洲,你的印象還停留在貧窮、疾病與「落後」嗎?

作為一個由 54 個國家、超過 13 億人口組成的世界第二大洲,這片土地快速而蓬勃的發展,很可能早已超越了你我的想像。今日,這裡有著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AfCFTA、最年輕人口,以及巨大的創投潛能。2015-19 年間,非洲新創獲得的創業投資基金成長了 7 倍,第一隻獨角獸──有「非洲亞馬遜」之稱的跨境電商平台 Jumia 更在奈及利亞誕生,並於 2019 年在紐約證交所上市。

全球經濟在 2020 年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後,非洲各國亦很快在 2021 年復甦,GDP 平均成長了 3.3%,外國直接投資(FDI)更較前年成長 147%。也是在這一年,非洲獨角獸從一隻變 6 隻;且新創企業募得的資金創下 50 億美元新高,超越過去 3 年的總額。

然而,由於對非洲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加上相關資訊取得不易,很少有台灣青年會把非洲納入海外職涯選項。即便真的有機會去到當地就業,水土不服、一兩年內打道回府的大有人在,真正留下來深入與當地市場互動的少之又少。

這些克服了生活與文化差異的少數人,親身見證、並愛上了非洲豐富的可能性。現在,他們紛紛透過不同方式,向台灣人推廣非洲,矢志讓更多台灣人的眼界跟上當地發展。

凡事皆有可能

Shin 就是這個少數。年少曾赴南美洲旅行的她,對開發中國家充滿好奇與嚮往;因緣際會下看到了迦納台商的徵人啟示,當即決定在大學畢業那年,隻身飛往迦納首都阿克拉(Accra),開啟了往後長達 7 年的非洲職涯。

Shin 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輪胎代理商擔任銷售業務,她坦言當時對輪胎一竅不通,公司雖然包機票吃住,但一個月薪資不過稅後 1,500 美元(折合新台幣約 45,000 元),「和很多人以為外派至少有個(台幣)七八萬不同。但我那時候覺得機會難得,錢不是主要考量。」

然而就如同許多初次派駐非洲的台灣人,進去後,她才發現一切都和當初想得不太一樣:一週 7 天,光是上班日就佔了 6 天,其中又有 5 天得乘著卡車,在顛簸難行的石頭路上四處征戰,拜訪客戶及廠商。工作的第一年,Shin 幾乎跑遍整個迦納,深山、金礦場、採石場都有她的足跡,也曾在貨櫃、沒水沒電、偏遠難達的地方住下。

不過這些試煉並沒有把她嚇跑,反而讓她用最快速度融入當地,建立起人脈與洞察力,更抓住機運「光速」轉職──在一年後被挖角到一間跨國物流公司,負責其在西非 6 個國家對中國的進出口代理,不僅得以從更高的格局綜覽市場、薪水一口氣翻了近三倍,公司福利更包含住宿與配車;而這還不是她在當地的唯一收入。

Shin 指出,無論是旅居非洲的外國人,還是土生土長的非洲人,許多人在正職之外都另有兼職,斜槓創業更是稀鬆平常,「只要用心觀察生活,這裡不愁沒有機會。」以她自己為例,轉職那年適逢 Uber 進軍迦納,第一次搭車她便向司機打聽加入 Uber 的先期成本與每日收入,之後馬上買了兩輛二手車,雇用司機加入了開 Uber 的行列,一點時間也沒浪費。

另外,她發現迦納的生活消費品缺乏有一定品質的中間價位商品,以鞋子為例,富人階級一般在商場買一雙鞋子折合台幣一兩千元,逛不起商場的多數人穿的則是傳統市場一雙一兩百塊、且品質極差的鞋子。她靈機一動,想到若能把中國販賣生活雜貨的品牌 MINISO 代理進迦納,將有巨大的中產階級市場潛力。

「我覺得沒經驗、沒資源都沒關係,先想先做,資源再找就可以了。」她與一位具有商管背景的迦納朋友合作,兩人利用週末做市場調研、建立財務模型、擬定商業策略、尋找投資人,並不斷向品牌提案。最終,這個「能夠在兩國文化間居中協調的台灣人,加上了解當地的迦納人」組合,竟真的打動了 MINISO,與他們簽下代理合約。Shin 只花 3 年時間,便從受雇者成了自雇者,甚至在首都的精華地段買下了人生的第一間房。

Shin 和迦納夥伴合作向 MINISO 提案,將這個中國品牌代理進迦納。圖/Shin 提供
Shin 和迦納夥伴合作向 MINISO 提案,將這個中國品牌代理進迦納。圖/Shin 提供

「在非洲,Anything could happen,所以要保持開放的心,不要自我設限。」經歷了一連串在外人看來堪稱「奇幻」的經歷後,Shin 開始寫專欄,希望提供台灣讀者在思考人生規劃時多一個選項。

談及 Shin 的非洲職涯,wowAfrica 阿非卡的共同創辦人盧韋辰也說:「Shin 的經驗可以給大家一個想像,就是你今天到非洲去,如果有想法的話,也有很多相應的機會可以伸展拳腳。」

疫情推動數位轉型

wowAfrica 阿非卡(以下簡稱 wowAfrica)是台灣極少數以非洲為主題的媒體,報導非洲各國的生活藝文、求職創新等各類資訊;近年更成立公司,業務擴及非洲商品販售與活動策展。兩位創辦人為此經常往返非洲,與在地社群建立了緊密的連結。7 年前,Shin 就是透過 wowAfrica 獲悉迦納台商的職缺。這些年來他們保持聯繫,交換對非洲的資訊與觀察,而最近他們都注意到:非洲源源不絕的機會與可能性,不但沒有隨疫情消失,反而隨著疫後趨勢,更加聚焦於數位產業。

在非洲的眾多創業項目中,最受歡迎的非金融科技(FinTech)莫屬。2021 年驚艷世界的 6 隻獨角獸中,就有 4 隻從事 FinTech 服務,包括奈及利亞的 Flutterwave 和 OPay、塞內加爾的 Wave,以及創立於美國加州,但兩位共同創辦人均為非裔,且同樣以非洲市場為核心的 Chipper Cash。

你可能會困惑:儘管 5G 已在這兩年陸續登陸南非、肯亞和奈及利亞,但非洲整體的網路覆蓋率仍遠低於全球,甚至許多鄉村地區的居民都是「有手機、沒網路」,何以人才及資金都一窩蜂地湧入科技創業?

這是因為將近六成的非洲人都沒有傳統的銀行帳戶,行動支付提升了人們使用金融服務的可近性與便利性,讓各國離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的願景更進一步。疫情期間,多國政府甚至開始大力倡導國民使用行動支付,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率。全球 300 多家行動金融服務供應商,逾半數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Sub-Saharan Africa),且其在 2020 年共計 4,900 億美元的交易金額更高居全球之最,比排在二三名的南亞、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相加起來都高,前景可期。

而除了 FinTech,疫情也帶動了非洲的電子商務、線上教育、物流服務等產業。為了跟上這波疫後發展,各國政府無不加快數位轉型的腳步,積極投資基礎建設、調整法規監管,盼能提供穩定的商業與網路環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比如長年飽受缺電之苦的奈及利亞進行能源改革、擁有 1.1 億人口的衣索比亞開放電信事業民營化等。

衣索比亞輕軌。圖/wowAfrica 阿非卡 提供
衣索比亞輕軌。圖/wowAfrica 阿非卡 提供

機會如何入門?

疫情前,wowAfrica 平時除了接策展案,也會到市集擺攤,搭起快閃選物店,用特色商品向台灣人介紹非洲,從乳木果油、辣椒醬到工藝品都有,一次可擺出三四十樣。只不過疫情後,供應鏈受阻,也間接影響了他們的業務。

疫情前,wowAfrica 平時除了接策展案,也會到市集擺攤。圖/wowAfrica 阿非卡 提供
疫情前,wowAfrica 平時除了接策展案,也會到市集擺攤。圖/wowAfrica 阿非卡 提供

這兩年看到非洲新興產業的崛起,讓盧韋辰興起了在近期造訪非洲、探索不同機會的念頭。他指出:過去台灣人對於到非洲工作的想像,仍是透過 104 等台灣求職網站,尋找台商的外派機會。而這些機會往往來自於傳統產業,不一定符合年輕人的志趣。如今拜非洲的數位轉型所賜,有志到海外鍛鍊身手的年輕人多了更多選擇。

然而,和 33 歲、已經關注非洲近 10 年的盧韋辰相比,多數台灣青年對非洲一無所悉、也不認識在地朋友,如何得知台灣求職平台以外的機會?又該如何判斷這些機會與自己的適配程度,甚至妥善評估其中的風險呢?

盧韋辰說,非洲不像歐美國家,有許多面向全球跨國人才的求職平台;雖然本地也有不少求職網站,但是訴求對象幾乎都是想到非洲其他國家工作的非洲人,「像我們這樣的外國人,我推薦用 LinkedIn。」

「你先不要急著用關鍵字找職缺,先想清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透過領域去了解非洲不同國家有哪些在業內比較具有指標性的企業,然後追蹤這些公司的動態。慢慢的,你就會連結到一些相關企業、工作機會和人脈。除了可以應徵相關職缺,也可以主動出擊,丟個 message、寫封信,告訴對方自己的專業背景,毛遂自薦,這會比直接找非洲的求職平台還要穩妥。」

他也建議沒有工作經驗的職場新鮮人,不妨先透到非洲實習、做志工,體驗當地的生活文化,再判斷非洲是否適合自己。

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街道。圖/wowAfrica 阿非卡 提供
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街道。圖/wowAfrica 阿非卡 提供

誰適合到非洲工作?

究竟什麼樣的人適合到非洲工作呢?

擁有 20 年非洲經驗的「甲殼哥」毫不猶豫地答:「年輕人。」

2002 年甲殼哥以我國第二屆外交替代役的身份在布吉納法索服役,其後作為農藝技師赴馬拉威服務,並在種種的外交變動下,輾轉重返布國擔任其農業部顧問。10 年旅非時光令他流連忘返,如今雖已返台定居,但仍和布國友人合夥經營跨國食品貿易,並利用業餘時間經營臉書粉絲專頁「甲殼哥的非洲故事」,分享當地見聞與美食文化。

馬拉威西瓜產銷班施肥實作。圖/甲殼哥 提供
馬拉威西瓜產銷班施肥實作。圖/甲殼哥 提供

他直言:「非洲是一個適合年輕人去的地方,因為需要體力和活力,然後沒有牽掛,說走就走。」

「另外就是要非常樂觀,因為你會遇到太多挫折、太多當地人也不一定預料得到的突發狀況,沒人可以幫你,你得自己想辦法。」

好比早上約了客戶,下午才見到人;好比預訂的旅館沒開,沒人通知當然也沒有賠償;好比輪胎爆胎得自己換,但路況太差換到連備胎都沒有;好比車開到山腳下遭遇土石流,前後夾擊無路可逃;好比被金錢詐騙,受理報案的憲兵隊「收費」都比被騙的錢還多⋯⋯凡此種種,都是他自己或身邊朋友的親身經歷。儘管十分享受非洲生活,也致力打破台灣人對非洲的偏見,但談起非洲的現實面,他也毫不保留。

「所以你問我年輕人可以如何準備,除了身體必須夠強壯之外,我覺得需要學習的不是知識,是開放的心態。」

他解釋,若是用台灣的生活標準來衡量非洲,難免會產生期望落差。多年下來,因為耐不住寂寞,或者無法克服文化衝擊,最終選擇返台的例子,他聽多了。

在新興市場,正因為一切都還「未完成」,所以才有相應的發揮空間與彈性。但相對地,在巨大的發展潛能背後,風險、挑戰一樣不缺。踏上非洲只是開始,剩下的都得靠自己爭取。

用盧韋辰的說法是:「不要想著來非洲是穿西裝打領帶,然後在漂漂亮亮的辦公樓裡面上班。這種比較虛幻的想像就先把它移除掉。」

Shin 在文章裡也寫得直白:「不論你從哪裡來、不論你的學經歷如何,都不重要,這是一個要捲起袖子和人拼搏的地方,需要你放下過高的眼,蹲下來親吻這片土地。」

而當選擇用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差異,會發現這片土地也報以同樣的開放與寬容:

「我覺得非洲地區比較沒有歧視,如果在法國,法文說不好可能很難打入當地人的圈子,但是在布吉納法索,可以放膽的練口說,他們都願意耐下心來聽你講,講錯了還會教你,就算中文、英文、法文合在一起講,他們都可以聽懂,比手畫腳也能溝通。」甲殼哥說。

正是這份兼容並蓄的精神,創造出此地自成一格的秩序與節奏,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想要跳脫規則、挖掘機會的世界人才。

說到非洲,如果你的印象還停留在只有貧窮與疾病,可能就「落後」了。

今日的非洲,正從時代的陣痛中脫胎換骨,以嶄新的面貌,迎向一個有 5G、有 FinTech、有外送服務,還能孵化出一隻隻獨角獸的新紀元。

「非洲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機會看得到,也抓得住。」盧韋辰說。

而這正是這些尚屬少數的台灣青年,願意一再重返非洲的理由。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打破刻板印象,看見非洲的無窮可能:「只要你有心,不愁沒機會」》,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何中美貿易戰可能是台灣的「甜蜜毒藥」?看非洲小國賴索托的寶貴教訓

「台灣不是世界中心,年輕人的舞台應該橫跨世界」──一無所有的我,在非洲發覺人生意想不到的驚喜

作者簡介:

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什麼模樣的人有資格站出來分享自身的經驗? 成功的定義其實很廣,不限於企業家、或權威學者,還有一些在各自領域默默發光的人, 他們也可以是廚師、設計師、運動員、工程師⋯⋯,或者遠渡重洋在異鄉工作的創業者,一起認識這些在你我身邊蟄伏的年輕朋友,讓麥克風交棒,《換》他們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