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學校該教學生「情緒管理」嗎?

作者:任恩儀/N1 的田野筆記

9 月份,新學期展開,不論是新入學或是往上升一年級,學生和家長都難免有點忐忑。

即將升上美國小學一年級的女兒,雖然已經不是新鮮人(註:美國的小學從幼稚園 5 歲開始就讀 K 年級),卻很緊張編班的結果,畢竟這個年紀的孩子很在意遊戲時間要跟誰一起玩。

開學前,校長從 8 月底就每天寄一封信,跟家長報告準備進度,並在最後一封信中特別提到,開學前舉行的教師研習上,全校共同回顧了華盛頓州「社會情緒學習」標準(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tanards),以及這些標準出現在哪些課程中、將如何應用。

身為長年關注兒童與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教育研究工作者,趁此機會想跟大家介紹美國的「社會情緒學習」標準究竟是什麼,同時又可以帶給家長和老師哪些想法。

社會情緒學習(SEL)

在 2024 年,美國已經有 27 個州制定專屬的社會情緒學習教育政策,其中,華盛頓州社會情緒學習標準在 2020 年制定,雖然不是最先推出,但也屬於較早開始關注「情意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的州,發展算是相當完備。

簡單來說,「社會情緒學習」(簡稱 SEL)是情緒教育的一種,包含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處理壓力、同理與社交能力等等。華盛頓州的 SEL 標準主要遵循 4 個指導原則:公平、普遍性設計、文化維持和創傷知情實踐;配合這套基準,又有細部的建議和措施,例如:規定學校在開學前,應針對社會情緒學習設計至少一日的教師進修活動。

談到 SEL,便不能不能提及「美國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會」(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該協會所定義的「社會情緒學習」包含 5 大面向:

  •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 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

  • 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

  • 負責任的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

教師研習方面,則建議可運用 CASEL 基於科學研究所提出的 3 項標誌性練習:採用包容性的歡迎、納入吸引人投入的策略,以及有意識地搭建經驗的學習橋梁。

上述 3 項練習,不僅是用來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對成人(老師和教職員)來說也相當重要,CASEL 強調唯有師生「雙方」都積極運用這些練習,才能共同創造包容多元、有歸屬感的校園氣氛。換言之,所謂社會情緒學習,不只是「教學生做什麼」,更是「老師要做什麼」,來創造學習氣氛。

養育孩子並非「單打獨鬥」

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社區觀點的情意學習」,這涉及建立成人的覺知、能力和態度,甚至也包括教育工作者的自我照顧和心理健康。也就是說,如果教育環境裡的成人沒有被支持、被尊重,就不太可能可以幫助孩子。因此我們應該想想,學校裡的老師是不是也有感到安全和被尊重?

當然,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反映的是家庭整體的壓力和狀況,問題行為的根源往往不只在孩子身上。

我們都知道「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社區的力量」,但在現代化都市中,社區觀念已被大樓管委會取代,養育孩子更成了家長們單打獨鬥的任務。有些家長害怕帶孩子出門,因為稍一不慎就可能被「公審」;有些家長則過度自我中心,認為「我養孩子我最大」,毫不在乎公眾責任,以為只要帶著孩子就可以在公眾場合隨心所欲,別人都應該無限體諒自己在教養上的辛苦。

過與不及,皆有失之。既然孩子的發展離不開社會,那麼學著用社區觀點看待情意發展,其實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如何善待彼此、如何讓孩子適應社會,進而理解人我關係。

華盛頓州社會情緒學習計畫也提到,情意學習的其中一環是善用資源與工具,並且關心媒體識讀、培養數位公民。所以,如果老師們還沒想到新學期的教學目標,媒體與網路素養會是很好的切入點,這方面的培養永不嫌早也不嫌晚。雖說世代之間對於網路的使用、個人資訊的揭露,可能會有不同看法,但更積極地培養彼此間的尊重、減少數位霸凌,訂定相關保護規定、宣導法律責任,也是促進健康社會情意發展的重要一環。

比課業成績更重要的事情

說穿了,對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家長永遠都是關心也擔心。

進入小學,很多家長擔憂沒有提早學注音,會不會影響國文科的學習;到了國中,開始擔心英語或數學科目難度加深,更不要說馬上還有理化「大魔王」等著孩子;在國中教育會考面前,許多父母更深怕孩子進不了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升上高中,還要煩惱學習歷程檔案等等。這些擔憂在教育和家長社團裡,往往會引起很大的迴響。

然而,我們是否可以想想孩子誕生時的初心,作為家長,我們的心願在當時是多麼簡單──期待他/她健康快樂就好。

因此,家長在擔憂孩子課業成就發展的同時,也可以花些心思設想,這一年在社交技巧與情緒發展上,我們如何引導和幫助孩子度過成長風暴,依照兒女的年齡,為他們設立小小的目標。

新的一年,女兒邁入 7 歲,我們設定的情緒目標之一是「有話好好說」。希望讓女兒多探索怎樣讓他人知道自己現在情緒不佳、如何減緩情緒壓力,並且練習轉移焦點,減少突然的情緒大崩潰。

人際技巧方面,既然孩子擔心誰會在下課時間和她一起玩耍,我們就引導她思考自己喜歡怎麼樣的朋友,和她一起討論如何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對於個性強勢的同儕,我們也引導女兒去接納和放下,有時候適度按下友情的暫停鍵,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剛開學,花點時間和孩子聊聊新班級的風氣、人際關係,聽聽他們對未來的期待和擔憂,對親子都是好的。新的一年,期許孩子們都健康快樂。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情緒管理是學校該教的事?──為何美國各州對「社會情緒學習」愈來愈重視?》,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父母離婚,為何孩子心裡不一定會受傷?

「給你三秒鐘,不准哭」──這樣的親子教育,能讓我們學會面對情緒嗎?

作者簡介:

任恩儀,自己最重要的身分認同現在是寫作者。在學術寫作與公眾寫作外,也寫隨筆,散文和小說,偶爾發表,偶爾自己欣賞,繼續醞釀。因為做的是和人以及場域高度相關的教育研究,所以,凡事都會先想到在事件裡的人是什麼感受,為什麼這個場域會形成這個文化。自己客居異鄉的身分更像一個業餘的人類學家,在做出結論前,通常會慢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