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本來可以出國當醫生,她為何選擇回台當老師?

作者: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

被學生暱稱為「瘋狂莎莉」的陳昭勛,是臺北市木柵國中的健康教育老師,也是 111 年度臺北市 SUPER 教師獎得主。從小隨父母移民澳洲、本可在澳洲從醫的她,因緣際會下,在臺灣發現教育才是自己的終生志業,從此展開代理教師生涯。

一開始她因為中文不好,上課融入大量英文,沒想到雙語並行漸漸發展成為她的教學特色。早在雙語政策出臺前,她就已經自行研發出一套「雙語 S.O.P. 教學法」。

《換日線》在 2023 夏季刊《雙語教育 2030:借鏡新加坡》中初次訪問陳昭勛,當時受限於篇幅,許多精彩內容無法盡錄。也因此在季刊出版後,我們又透過 Podcast 節目,和更多讀者分享她的故事。

問:您平常如何在學校創造英文環境?

目前在木柵國中,我就是用全英文的方式跟孩子們相處,包含我們的行政還有老師們都知道我在做這件事情,所以他們也會主動跟我講英文。你會發現有蠻多老師其實英文不錯,只是過去沒有這個平臺,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我們的警衛、合作社阿姨甚至是保健室阿姨也一樣都會說英文,雖然說得不是很好,但她們都願意嘗試。大家常會以為我是外師,可是實際上我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代理老師而已。

問:您本來在澳洲讀中醫,為何會踏上臺灣的代理教師之路?

2007 年,我在澳洲讀了中醫碩士,必須到中國實習,但我在申請表上寫了臺灣。我非常感恩有機會來到臺灣的醫院當實習醫師。但是因為當時只有我一個人選臺灣,過程不是很順利,沒有申請到租屋費、交通費、餐點費甚至薪水,什麼都沒有的狀態下,有點像義工。

我也不好意思跟父母拿零用錢,因為我在澳洲從西醫轉中醫的時候,父母親已經有點反對了;當我又要從澳洲回到臺灣,他們也是覺得,我都把你移民到澳洲了,你怎麼又跑回去臺灣。

後來我想說沒關係,事情發生了,就上網去找工作。經過人力銀行配對,我才到學校服務,結果發現我真的太愛教書了!孩子們的回饋非常好,因為我都會分組教學、玩遊戲。16 年前,在臺灣做分組教學的老師非常少,所以學生覺得很新鮮、很特別。

但因為我那時候的中文有點口音,學生一直問我:「你是香港人嗎?」我說:「我是臺灣人,但我在澳洲修中文課的時候,老師的確是香港人沒有錯。」

學生發現我的中文怪怪的,英文又很好,他們就跟我說:「老師,其實你講的內容,我們很有興趣,但是真的聽不太懂。」所以我開始思考,要怎麼樣做一些修改,讓他們可以聽懂健康教育,而不是變成英文課。

陳昭勛自行研發教材,並不吝和其他老師分享。圖/換日線編輯部 提供

後來上了大概 6 個禮拜,孩子們真的蠻喜歡的,我可以從他們眼睛裡看到曙光。寒假的時候,我跟孩子們說:「我要回澳洲了,未來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到澳洲來找我。」但是孩子們跟我說:「老師,其實我們(家庭)的經濟能力沒有那麼好,沒辦法去找你,這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

這真的跟我想得不太一樣。我小時候經常跟著父母環遊世界,後來移民到澳洲也可以發現,移民過去的孩子,家庭經濟環境都比較好,同學們的背景也相近,所以我沒有想過大家不一樣。當我發現這點,我就想,該怎麼協助他們也可以去看看這個世界。

我的做法是:第一,我先把語言融入;再來就是,我把外國人帶進來。我的第一個「外國人」就是我本人,我可以跟他們介紹澳洲。雖然他們沒辦法出國,但沒有關係,我就是想盡辦法,把世界帶進這個教室。

因為我是代理老師,沒辦法在每個教室待很久,但是只要我進去的教室,我都會實踐這個理念。後來我也把很多一路摸索出來的教學方法,放在我的社團裡協助其他老師。我們現在有雙語教學政策,很多老師可以取得我過去 16 年的日月精華。當然老師們都可以自行做一些篩選,有點像中藥,給出配方,但是他們可以根據身體狀況調配比例。

問:能否和我們介紹您發明的「雙語 S.O.P. 教學法」?

方法其實很簡單,它就是一個 SOP──S 是 Situation、O 是 Operation、P 是 Performance。

Situation 是什麼意思呢?臺灣各地環境不同,學生的英文程度也不同,我們要以學生而不是老師為主體,進行課程設計。很多老師會問我:「老師你的英文這麼好,是不是上課都全英文?這樣學生聽不懂,還是以你為主體啊。」

其實,雙語教學不單單是把語言融入課程,也有其他東西可以協助你。像我為什麼不用翻譯,是因為我已經有備課了,我會把中文放在 PowerPoint 上,投影片、學習單、肢體動作,都可以輔助你。

陳昭勛說,雙語教學不只要融入語言,也需要搭配投影片、學習單等輔助方法。圖/換日線編輯部 提供

另外,英文裡面有 Academic Language(學術語言,此指學科英文)和 Communication Language(溝通語言,此指生活用語)。當你一邊示範,一邊請他舉起手,學生理解了,「舉手」就會變成融入在生活中的英文。有時候我會說,請你用螢光筆來畫重點,很多學生可能一開始不知道螢光筆的英文,但是你常常叫他們這樣做,久了他們就聽懂了。至於學科英文,很多專有名詞,不知道也很正常,我都會放在 PowerPoint 和學習單上面。

其實老師的操作模式有非常多種,只要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就好。當然也要考慮到老師自己本身能不能接受講那麼多英文,如果老師不行,就多說點中文,然後在投影片和學習單上多放點英文。一開始你可以設定中文百分比高一點,80-90%,英文量 10%。Situation 就是通盤考量當地學生的狀況、你的課程狀況還有老師自己本身的狀況。

再來是 Operation。第一堂課你要清楚告訴孩子們課堂要講述的內容,還有你要孩子們產出的東西。每一堂課你的步驟盡量不要改變太大,因為孩子們會因為你的步驟很清楚,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他會誤以為他聽得懂你講的英文,其實是因為他早就知道你的步驟是什麼了。他會覺得自己的英文很好,上老師的課很輕鬆,從高壓變低壓,上課就算融入英文也不會害怕。

Performance 的部分就是產出,產出有很多種,不必侷限於口語,動作的產出也是產出。你問他 “ Where is your brain? ”(你的頭腦在哪裡?)他指出他的頭,這也是產出。你可以用很多不同的產出來協助孩子們。

問:您在雙語政策之前就開始實踐雙語教育,能否多聊聊您的起心動念?

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那麼著重在雙語教學,我比較著重在國際教育。我希望孩子們看到世界,或是有國際移動力,語言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只要他們不討厭英文,我就很開心,所以我的目標就是怎麼讓他們接受英文,不要讓他們覺得英文介入課堂之後,我都聽不懂,產生壓力。

在不討厭的情況下,接下來是啟發他們想要主動學習,我覺得這比較重要。所以我會把外國人帶進教室,像前面講的,我的第一個外國人就是我自己本人。我的第二個外國人來自愛沙尼亞,是臺大的國際學生。我把訊息放在網路上面,她主動找到我,然後我就邀請她到我們學校。

我的學生看到她的時候覺得,哇,這外國人好漂亮,他們很喜歡,非常想要觸碰她的頭髮。可是他們發現,奇怪,這個外國人講的英文,跟我們學的美語好像不太一樣。當我告訴他們她是愛沙尼亞人的時候,第一,他們不知道愛沙尼亞在哪裡,所以他們就開始找地圖;再來,他們發現很多愛沙尼亞人都會到歐洲讀書,他們的英文其實很不錯,但是為什麼他們不說美式英文呢?當他們就跟她講英文的時候,發現自己講的英文雖然有些臺式口音,但為什麼外國人也聽得懂?這讓他們很開心。

這個外國人鼓勵他們:因為英文也是她的第二語言,所以我們都是一起在學習。你有口音,我也有口音,但語言只是一個溝通的橋樑、傳遞訊息的媒介。到現在我們都還是很好的朋友,她甚至還會用網路傳訊息給孩子們。

我還有帶過一個布吉納法索人來上課,當時布吉納法索還是我們的邦交國。我為什麼一直很願意再繼續做國際教育,是因為孩子給我一個很大的驚喜。有一天學生跟我說:「老師我昨天看新聞,上次你帶來那個教我們踢足球的布吉納法索人,他們昨天跟我們斷交了。」他們開始關心國際新聞,而且眼淚還流下來了。

他在哭,我卻笑了。他說「老師你好壞」,可是他們不知道,我是因為很感動──我們做了那麼多的國際教育,一直想盡辦法讓孩子們跟國際有一些連結,結果孩子讓我發現:我們做到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本可在澳洲行醫,她卻留臺當代理老師,只為把世界帶進教室》,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曾經我是那麼害怕英文,到美國當華文老師才理解教學方式是如此不同

重英文、輕華文,「兩頭不到岸」?──新加坡雙語教育效果,看一個世代就知道

作者簡介:

換日線關鍵字 Podcast,《換日線》關鍵字,關你什麼事? 每週六上午 10 點,將為大家解析關鍵國際時事與趨勢,並發揮《換日線》的特色──連線人在現場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第一手觀察。 在全新改版的節目中,每月也會推出一集「校園關鍵字」單元,介紹國內外教育現場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