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每個孩子都不同,教養沒有「唯一答案」

作者:陳暐/一個貓奴的經濟學筆記

上個月,一個名為以馬內利美語的補習班,貼出了一對班上兄妹的一週日程表:每天起床後 5:50 就開始寫作業,中間包括上學時間在內,塞滿了各種行程,最後睡覺前念英文的行程到晚上 11:30。就算小朋友早上都是起床後 10 分鐘便可開始讀書,而且晚上洗澡都用戰鬥澡的方式搞定、上床後秒睡著,他們的睡覺時間也僅有 6 小時。如此極限的行程,恐怕讓大部分的成年人們都望塵莫及。

這樣的貼文在新聞報導後,很快引起社會大眾的討論,除了網紅們想當然爾地要發言討論,我的朋友們也每天都有人在社群媒體上討論此事;這還只算上了有貼文發表想法的人,更多的是私下討論。

究竟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想要討論這個話題呢?我覺得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家都當過小孩,甚至曾經或正在養小孩,這樣的「經驗值」讓大家覺得自己是一定程度的「專家」;再加上前述教養方式頗具爭議,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的評論,都會讓人不吐不快。

教養,務必認知到「個體差異」

但是,由自身經驗出發理解事情,或對某件事情做價值判斷,會不會有失偏頗呢?誠然,在包括經濟、教育、心理等很多領域,學者們都會從自身經驗出發,構想研究題目,比如我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向,就是人們怎麼學習並理解一些困難的經濟學決策問題。這是源自我大學時期的學習經驗:我發現自己大致有兩種理解問題的方式,一種是漸進式地理解,另一種是雖然一開始想不通,但卻會在某個時間點突然頓悟。我想知道自己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兩種方式在腦中又是如何呈現,這個想法帶領了我做了十多年的研究。

然而,學者們即使是從自身經驗出發,也多半需要擴展自己觀察的廣度才能夠下結論。我們憑藉著自己成長的經驗,或是帶著小孩長大的經驗做評論,很容易在相對較少觀察的情況下做判斷。這樣固然不一定有錯,但很容易有所偏頗。從實證與實驗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樣本數不足」。

舉例來說,這次很多人批評這個行程表的點在於「睡眠時間過少」。這很可能部分源自於我們自己需要的睡眠時間,或是我們要求小孩的睡眠時間,但若我們看相關研究,就會知道一個小孩需要的睡眠時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可能這對兄妹恰好是睡眠時間需求較少的人。當然,這機率不是很高,尤其是兩位都是這樣的人的機率更低。之所以提出這種可能性,並非基於對任何一種教養方式的支持或反對,而是要強調:在教養領域,「瞭解小孩的個體差異」這件事情有多重要。

育兒路徑多元,沒有唯一正確答案

我很喜歡的一位經濟學家及育兒暢銷書作者 Emily Oster 從懷孕開始,也產生了一堆育兒的困惑,像是究竟孕婦可否喝咖啡、小孩出生後需不需要餵母乳,又是否要親餵等。作為一名實證經濟學家,他的解決方式就是去看了大量相關問題的文獻,然後梳理眾多文獻得出結論。換言之,他不只是看部分的研究結果(這可能會有其他類型的偏誤),而是綜合看了許多研究,讓自己所能看到的樣本極大化。

而 Emily 主要的發現其一,便是有些「傳統養育智慧」甚至是錯的,而許多其他養育智慧雖不至於錯,但也不是唯一可行的作法。比如餵母乳在對小孩的健康上,雖然的確比配方奶來得更好,但其差別並沒有真的非常大。若再進一步考慮到某些職業婦女餵母乳的機會成本特別高,配方奶是個合理的選擇。其二,就是小孩成長過程中的個體差異性比多數人想像的來得大很多。比如許多家長在小孩一歲時,就會期盼小孩要會走路了,因為大家都說一歲該走路了,若小孩還不會走就會很擔心。但實際的數據顯示,即使一歲 4 個月甚至一歲半才學會走路也是很正常的。

我從 Emily 綜合的眾多研究成果中學到的是:育兒時面對同一個目標,常有多種路徑可以達標,挑選適合自己小孩的路才是重點。而這個挑選的方式,正是要去瞭解自己的小孩在各種維度上,具體的個性跟能力在什麼位置。我作為一名實驗經濟學家,具體的實踐方式,便是在小孩身上「做實驗」。

舉例來說,小孩出生且脫離需要每隔幾個小時就餵奶一次的時間後,父母迎來的第一個挑戰通常就是如何讓小孩睡過夜。針對這件事情,大體上就分為要一直陪小孩睡覺直到他學會,或是狠下心來讓他哭直到他學會這兩派,這兩派又還有很多操作細節上不同的分支。總的來說可以採用的策略可能有數十種。我在發現「讓小孩哭到學會」這條路在我們家行不太通後,就開始「實驗」陪小孩睡的各種分支方法,比如持續同一個作法一週,再看哪些地方需要調整,並記錄各種方法實際的成效。所幸我大概嘗試到第三週左右,就找到了能讓我家小孩睡過夜的方法。

尊重他人選擇,找出個人最佳解

總而言之,在討論教養方式時,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態度並尋找各種經驗和研究的結合,以做出最好的決定。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因此沒有一種通用的方法適合所有人。通過審慎研究和試驗,我們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法,從而為他們打造一個健康和快樂的成長環境。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育兒旅程中,我們應該明白,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需求和價值觀。儘管我們可以從其他人的經驗中學習,但我們最終的決定應該是基於我們對孩子的了解和對不同選擇的仔細考慮。因此,讓我們在育兒道路上持開放心態,尊重他人的選擇,並繼續追求對孩子最有利的方法。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以馬內利事件的「逆風」觀點:每個孩子都不同,教養沒有「唯一答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爸媽不選雙語幼兒園宣言:能健康快樂地活著,誰說一定要功成名就賺大錢?

史丹佛最熱門的人生規劃課:看似微不足道的「家務分工」,決定了你的幸福

作者簡介:

陳暐,台北大安區人。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教於中央大學企管系,目前任教於臺灣大學農經系。研究專長為神經與行為經濟學。因為工作與求學的關係足跡遍布美國賓州州學院、俄亥俄州哥倫布、加州洛杉磯與柏克萊、香港以及深圳。工作之餘喜歡打遊戲、看美劇、吃飯喝酒與當貓奴才。家中主人為一隻萬中選一的不貪吃橘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