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時事】中國官員紛紛跟風的「新質生產力」究竟是什麼?

作者: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作為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亦為遼、金、元、明、清至民初北洋政府的政治中心,外人經常稱北京是名符其實的 800 年「帝都」,即便中國其他城市的 GDP 產值更高,仍難以取代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

筆者長期觀察中國政治,以「季節」為單位來觀測北京這個政治中心,會發現經常呈現 V 字形的走勢,例如:每年 3 月正值春暖花開之際,北京會迎來盛大的「兩會」,全國地方到中央舉足輕重的人物,都會聚集在首都開大會;每年 6 月欲逢炎夏燥熱之際,北京從馬路到網路卻異常冷清,官方嚴防輿論想起 1989 年那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六四事件);每年 9 月底過了中秋節,正逢秋高氣爽的好天氣,中國官方會熱熱鬧鬧地舉辦「十一國慶」系列活動。

於是乎,北京每年 3、6、9 月的政治溫度計測量結果,呈現出一種非常反差的 V 字形走勢,今(2024)年北京的 V 字形開頭「兩會」,則出現一個非常新穎的詞彙:新質生產力。

「四手聯彈」的當代中國政治體制

「兩會」是對自 1959 年以來歷年召開的「中國人民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統稱,這兩個會議分別簡稱為「人大」和「政協」。由於兩場會議的會期基本上是重合的,且對於國家運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高,因此兩會期間會廣開言論,給予政府施政的監督和建言。

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體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治機構具有列寧式的民主集中制,在理解中國政治時,可以想像有所謂的「四套班子」或「四駕馬車」:

一、權力定於一尊的中國共產黨(黨委):由黨委研究決策及制定方針,黨委系統凌駕其他政府、人大及政協等馬車。

二、以國務院為首執行權力的政府體系(政府):由政府具體執行黨委的決定,政府一般要對人大負責,但實際上是由黨委監督政府。

三、討論重大決議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由人大選舉政府主要領導人及質詢政府決議,但實際上對政府施政缺乏監督力。

四、具有統戰歷史特色的政治協商會議(政協):根據目前通說,政協要負責對人大查漏補缺,而政協委員每年的發言五花八門,往往最能惹起新聞話題。

若詼諧形容上述四套班子的功能,黨委負責「揮手」,政府負責「動手」,人大負責「舉手」,政協負責「拍手」,形成非常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四手聯彈」。黨委的換屆和政爭,向來是個非常不安定的因素;人大、政協無法建立西方民主政治的立法體系,導致政府的行政體系執行權力毫無限制。

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逾 70 多年的歷史,當中共的集體領導趨於穩固之際,四套班子的四手聯彈便可以「相互協奏」。然而,一旦陷入政治風暴、集體領導崩塌之時,四套班子就會演變成亂拳「相互圍毆」的組合拳,出現各種光怪陸離的政治整肅。

2024 兩會最紅詞彙: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一詞,起源自習近平今年 2 月 29 日在中共 20 屆中央政治局第 12 次集體學習時的演講:「要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選擇技術路線,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中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自此,配合黨國機器與宣傳系統的推波助瀾,「新質生產力」就成了兩會期間議論最火熱的詞彙,甚至還出現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公式:

新質生產力 =(科學技術革命性突破 + 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 + 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勞動力 + 勞動工具 + 勞動對象)之優化組合

回想馬克思在 19 世紀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他對於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內涵發表以下觀點:首先,馬克斯認為生產力主要有 3 要素,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其次,工人、勞動力是生產力,且馬克斯最強調的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第三,科學技術始終是重要的生產力,馬克思認為在生產力當中,除了科學發展與物質面的價值之外,精神面所展現的價值也同樣重要。

如今按照中國官媒給予「新質生產力」的解釋,則主要圍繞在 4 個「質」的探討:第一,是「物質」的質,新的物質生產力,正在信息化(資訊化)、智能化(智慧化)等條件下形成;再者,是「本質」的質,此乃依靠創新驅動形成的生產力,試圖區別於大量消耗資源與能源的傳統生產力;第三,是「質量」的質,無論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面臨著高質量發展下的更高要求;第四,乃「品質」的質,高質量發展之下,能帶來高品質生活的生產力。

至於「新」呢?中國官媒認為包含: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這些豐富的「新」,延伸出深刻的「質」。

一味跟風新質生產力,恐加劇官員之間的「晉升錦標賽」

當眾多讀者正在疑惑「新質生產力」此種詞彙的實質意義之際,亦有外媒評論這是中共企圖規避制度改革的手段,新質生產力能否真正解決中國身處的經濟發展困境,仍是一大疑慮。

事實上,中國自上世紀末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已有相當數量的文獻聲稱中國官方利用「政治錦標賽體制」來激勵經濟成長,讓同一地方級別的官員基於 GDP 相對增長程度彼此競爭,獲勝者將在行政層級中獲得晉升。這樣的競爭制度,成為了地方官員為擠入中央而努力的強烈動力。

可想而知,倘若中國的晉升錦標賽仍然有作用,各路地方經濟諸侯勢必會抓著「新質生產力」的準則不放,拋棄傳統產業,紛紛轉而落實所謂「高端產業、智能產業及綠色產業化」。這種跟風極有可能導致地方政府不自量力、一味盲從,一心想在政治錦標賽中勝出,但對經濟成長卻可能毫無幫助。

看到上述苗頭,中國官媒甚至發文警告:「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導致新的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等問題。」由此看來,中國兩會雖已結束,但後續餘波與政治紛擾,恐怕還沒落幕。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今春中國政壇的最紅詞彙:官員紛紛跟風的「新質生產力」,究竟是什麼?》,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中國各大城市的「新世界奇觀」:單車墳場──是誰玩壞了「共享經濟」?

統戰台灣到底是誰的工作?──知己知彼,一篇看懂中國錯綜複雜的政經現況

作者簡介:

Mark Lin,台北出生、高雄長大、北京委身。專長為私募股權基金研究,曾任職政府產經智庫及外商顧問諮詢,就讀過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台大國企所博士班,兼讀過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博士班。有感華人世界仍無法擺脫製造業思維的包袱,重視有形財富,忽視無形價值,宜自主建立一套世界觀及哲學觀。此外,體悟到凡事不能囿於兩岸關係的利益,台灣青年必須要培養全球化競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