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事發一年後,梨泰院現在怎麼了?
作者: 陳慶德/現象・韓國
2022 年 10 月 29 日,韓國首爾著名的觀光景點,有「地球村」美稱的梨泰院(이태원)的一條街道小弄內,發生一起因眾人狂歡踩踏,釀成 159 人死亡,196 人負傷的一大國際事件。當地將此公安意外稱為「梨泰院慘事」(이태원 참사)或「梨泰院壓死事故」(이태원 압사 사고),事件的傷亡負傷者多為當日出遊、正值青春年華的 20 多歲年輕人。
距離梨泰院悲劇發生已滿一年,這一年間,我偶爾還會聽到前往首爾遊學的學生跟我分享當地的情況,諸如在韓國成均館求學的臺灣學生,曾與歷經當日噩耗的韓國友人聊到此悲劇,言及韓國朋友皆忍不住落淚,自言深夜常做惡夢。甚則,還有人跟我說,她的一位韓國友人因為當日目睹現場經過,歷經與朋友生離死別等衝擊,最後仍沒撐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以最極端的手段,成為此事件後的「犧牲者」,離開人世間⋯⋯。
迄今,我想這樁公安意外,恐成為近萬聖佳節時,全體韓國國民社會的悲痛回憶與集體創傷。重觀案發當晚的新聞,街道一片狼藉、血跡斑斑,一具具屍體被橫排鋪上白布宛如人間煉獄的悲景,與在響徹雲霄的警聲中看到一輛輛救護車開進事發現場的畫面,仍令人難以置信,這種事件竟會發生在 21 世紀的先進國家。
時過一年,我在疫情解封後,重回韓國一遊。儘管新的觀光景點與消費場所紛起,但跟韓國有著特殊緣分的我,不論行程再怎麼忙碌,也從來沒有忘記要再訪梨泰院。
重回梨泰院
我對梨泰院並不陌生,除了多次跟國內讀者分享「梨泰院」一名由來外,也曾撰文分享發生於此地,曾被當地列為羅生門案的殺人案件;我在韓國求學時,也因朋友介紹梨泰院多為西方人士旅遊首爾聚集之地,多次與研究所學長姐來到此地享受「異國料理」;甚則,梨泰院的店家為了迎合西方旅客,販賣的衣服多為歐美尺寸,也讓身材略為粗壯的我,除了窄版合身韓衣外有另外一處挖寶購物的選擇。但最讓我感慨的是,當年身為窮苦留學生,曾有 2、3 次為了繳學雜費,錙銖必較地搭車來到此地,只為了來到梨泰院 1 號出口右轉,有優惠的美金兌韓元匯率的民間換錢所──不幸的是,梨泰源踩踏事件的案發現場,就發生在那間我所熟知的換錢所的斜道街弄。
我站在入口處一眼望盡斜道巷弄尾端,以前熟悉的民間換錢所,如今已改建成 24 小時營業的便利超市。儘管事後韓國相關單位針對梨泰院慘案進行多次調查,也對當地時任警察署署長李林宰等相關人士的疏失進行究責;百次千遍的事後追究,也難以挽回在這條我再熟悉不過的街道上,奪走 159 條人命的駭人悲劇。
事隔近一年,我重新走出熟識的梨泰院 1 號出口,回到案發現場的街道,看到在不到 50 公尺長、約一輛車寬距離的街弄入口處,已經立起兩面約一位成人身高的藍牆,上面寫著「10.29 梨泰院慘事記憶之路」(10.29이태원 참사 기억의 길),牆上貼滿來自四面八方悼慰者的紙條。仔細一看,五彩繽紛的便條紙上,寫滿各國人士以韓日英德中文等語言撰寫的慰問鼓勵短詞,像是「節哀」、「對不起」,「我們不會忘記的」等內容,希望事件的犧牲者能早日安寧。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興許是政府的巧思,將早先貼在此悼問牆的紙條用透明塑膠布鋪上,防止這些溫暖的「悼問」在狂風或下雨天被吹走淋濕。我也順手挑選張小便條紙,寫下簡短的「早日康安」4 字以示慰問,也表達對事件的犧牲者乃至全體韓國國民的期望。
在現場看到這些的我,內心百感交集,心裡不斷想著如果、萬一、假設時間能夠重回,當天、當時、當晚在此處的大家,能再小心一點、謹慎一些,這樁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吧?可惜的是,時光無法重溯⋯⋯。
梨泰院的重生
當我回過神,看著梨泰院四周才發現,當天雖是週末,這裡的往來人潮並不多,且多為西方臉孔的人士,少見當地人面孔。我心想大概是此處所承載的悲痛回憶太多,不少韓國國民心中有所疙瘩,假日寧可選擇他地出遊;就連近中午用餐時刻,梨泰院著名的異國餐酒館與酒吧也門可羅雀。
我順著梨泰院周圍閒晃,路上兩旁的服飾店,在外叫賣的老闆有聲無力,直到走近一間由上了年紀的男老闆經營的服飾與紀念品小店,老闆似乎是許久未見東方臉孔的遊客,突然打起精神,微笑親切地用英語相雜韓文向我們打招呼:「Hello,어디에서 왔습니까?(你來自哪裡?)」,揮著手要我入內參觀。
入內的我,自然地回應說我來自「臺灣」。
老闆竟也興高采烈搭話說:「타이완?타이완 good~저도 한번 가 봤습니다.(臺灣?臺灣很棒,我也去過一次)」開啟話匣子跟我聊了起來。
一場 10 至 20 分鐘的交談,店內的老闆與工讀生皆刻意避開曾發生在此地的悲劇,我也不願意為了取材,冷血失禮地詢問對方「慘案過後,這裡的遊客是否變少?」、「你當天有在現場嗎?」、「大家的反應為何?」等等椎心刺骨的問題,只顧讓老闆介紹店內的衣服與推薦小紀念品。
那天,我在店內買了幾件外衣,與打算回台送給朋友的紀念小鑰匙圈等小物後,老闆直送我到門外,道別時握了握我的手說:「很高興你來梨泰院走一走。」
我禮貌地點頭,微笑對他說:「下次我還會再來。祝您身體健康。」
離開梨泰院的路上,我始終難忘那位老闆握在我右手的溫度與重量,以及我對此處的祝福與悼念。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梨泰院踩踏事件】時隔一年重返現場,我在這裡看到的變與不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契約兒童」:瑞士鮮為人知的黑暗歷史,政府正式道歉的救濟措施
作者簡介:
陳慶德,南韓國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西洋哲學博士、文化研究者、旅韓作家;雲林科技大學應外系、逢甲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長期關心臺韓年輕人與社會議題,善用「現象學」方法,分析文化現象與語言。著有熱銷《背包韓語》(聯經)、《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月熊)、《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逗點)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