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拒絕科技、只有國小學歷的他們,在美國怎麼生活?

作者:陳勤樺

傳統馬車和現代汽車共同奔馳在柏油路上,達達的馬蹄聲不絕於耳。車裡乘坐的女子頭戴小白帽、身穿樸素洋裝,一旁的男子頭戴高帽、蓄鬍、穿著吊帶褲,眼前的景象讓人覺得好不真實,彷彿進入 18 世紀的時空場景。而這,正是美國印地安納州 Shipshewana 小鎮的夏季日常。

離開印第安納州的前一天,我終於有機會拜訪阿米希人(Amish)居住的這個小鎮。

每當我和美國人提起「阿米希人」,他們總是一臉詫異地望著我問道:「妳怎麼知道他們?」

美國特立獨行的存在:阿米希人

阿米希人在美國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他們離群索居、過著古樸簡約的生活,拒絕使用電力和其它現代科技,不向美國政府繳稅,也不接受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他們從事勞力密集的農耕畜牧產業,善於製作高品質的手工家具並銷售到全美各地。

讓他們得以堅持這般生活型態的主因,是無比堅定的宗教信仰。

阿米希是基督教門諾會的信徒分支,源自瑞士和德國,18 世紀初期遷移到美國尋求政治庇護,如今主要聚集在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印第安納州。看到這份統計後,我上網一查,發現自己距離最近的阿米希聚落,僅需不到一小時的車程,馬上動身出發,一窺與世隔絕的阿米希人的生活。

來到 Shipshewana,我發現此地觀光業發展完善,不旦有自己的網站、旅遊期刊,還有劇場和自助餐廳,付費購買門票時,友善的阿米希大叔一派自然地告訴我們:「對,我們接受信用卡。」

前面提到,阿米希人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也最廣為人知的一點,就是他們堅決不使用現代科技。這次親臨阿米希人的地盤,也讓我不禁好奇他們如何拿捏「拒絕現代科技」的界線?

阿米希人與眾不同的生活模式

阿米希人認為,借助便利的現代科技,會讓他們難以抵擋隨之而來的誘惑,因而心生比較、妒忌等負面心態,所以崇尚自食其力、鄰里間相互扶持的保守生活。此外,和美國普遍通行的教育法規不同,阿米希孩子 14 歲後就不再上學。有一支紀錄阿米希生活的紀錄片,片中老師訪問這裡的孩子們 9 年級有什麼目標?鏡頭帶到男女分區的教室,一位男孩舉手表示要在父親的店裡幫忙,另一位女孩則說自己要協助母親操持家務。老師補充,高等教育會異化族人,這些學生未來永遠不會成為醫生,因為這有違他們的信仰──阿米希教育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實務技能。

由於阿米希人長大後,一般只願意選擇具有相同信仰價值觀的對象為配偶,近親通婚提高罕見疾病的發生率,其中最常見的是唐氏症。同時,因為阿米希人將孩童視為上帝的禮物,多子多孫的家庭在這裡非常常見,阿米希人的人口更在 2000 年到 2020 年之間,從 180 萬增長到 360 萬人。

開枝散葉的阿米希派系

雖然阿米希的核心理念相同,但自遠渡重洋來到美國開枝散葉後,阿米希人也分出不同的派系。極端保守的 Swartzentruber 一概拒用電燈、洗衣機和抽水馬桶,其它派別則可能對縫紉機、割草機、鏈鋸、機械擠奶器這些能協助他們日常庶務的工具抱持部分開放的態度。

而在 Shipshewana,這裡的阿米希人敞開雙臂歡迎觀光客,熱情地邀請人們了解他們的食衣住行,算是不同派系中相對開放的一支,我們可以走逛家具店、藝品店、品嚐傳統阿米希料理、購買紀念品。Shipshewana 還是美國中西部規模最大的跳蚤市場,每週三和週四來到這裡,可以盡情挑選各種古董和精美的手工藝品,讓人流連忘返。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觀 Dutch Creek Farm Animal Park。這座農莊是許多珍禽異獸的家園,看到來自各處的牛、馬、羊群在這片大草地上和平共處,著實令人感到相當驚喜與意外。

穿著青藍色洋裝、面頰被陽光曬得通紅起斑的阿米希女孩協助我步上寬敞的馬車,隨行的一位白人老奶奶坐著輪椅,上、下馬車也不是問題。

登上馬車後,我們開始環遊農場一圈,觀賞各種珍奇異獸。我身穿正式的白襯衫體驗餵食碩大的牛隻,牠巨型的頭角撞擊鐵欄杆,隨著進食而震動。這新鮮的體驗讓我不亦樂乎,差點忘記自己數小時前,才在現代化的大學辦公室裡,和一群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同事開會。

頭戴草帽、手持韁繩的阿米希先生見我樂在其中,伸手又舀來一大匙飼料給我。我們順勢聊了幾句,他問我是不是住在印第安納州?來這裡做什麼?

我報上了所在的大學名稱,他回應那是一間頗負盛名的學校。他接著問我從哪裡來?我說台灣的台北市,想到他可能不曾聽過這座遙遠的城市,我於是補充:「台北的市區有很多高樓大廈,有點像芝加哥。」

「噢,我不覺得自己有辦法駕馭那樣的生活。」他頭也不回的驅車前行,四周牛羊成群、綠草如茵。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走訪美國最神秘的族群──拒絕現代科技、只有國小學歷的「阿米希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是什麼樣的存在?》,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世上最讓人羨慕的人生是什麼?──阿米希人,讓我反思「文明」

我是 16 歲的台灣女生,我住在「另一個美國」──與想像中截然不同的真實經歷

作者簡介:

陳勤樺,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來自臺北,曾於上海交換、舊金山實習。2022-2023年傅爾布萊特(Fulbright)教師赴美進修暨華語教學獎助計畫受獎人,曾任教於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及哈佛台北書院。閱讀和旅行是不可或缺的日常冒險,相信認識生活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