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職場上,真的能「有話直說」嗎?

作者:游媛婷 Phoebe/從嘉到加,何以為家

「很久很久以後我們才知道,女生說没事,就是有事;女生說沒關係,就是有關係!當一個女孩說,她再也不理你,不是真的討厭你,而是她很在乎你,非常、非常在乎你。」

這是 2015 年《我的少女時代》電影裡的一句經典台詞。當時很多觀眾對這句話相當有感觸,因為它正反映出了許多傳統台灣人刻在骨子裡的那種「含蓄」──即使自己不講清楚或說了相反的話,心裡仍舊期望對方能夠心領神會,與自己有一種心有靈犀般的默契。

在台灣長大的我,從小也被教導要當個「含蓄、有禮貌」的人,例如說話要委婉、不可以直接拒絕別人,以避免對方尷尬。同時我也學會了和朋友去吃飯時,就算朋友說要請客,也記得要搶一下帳單,免得造成對方覺得你太「理所當然」,因為雖然朋友嘴巴上沒說,心裡面可能還是會不開心⋯⋯。

這種種「不好意思直接說」及期望對方能夠「意會」的習慣,在台灣時往往會被視為「家教不錯」的表徵,卻也讓我在來到加拿大後,在當地人「直白」的社會文化下,有時反而覺得很受傷,也曾因此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慢慢地我終於明白,雖然文化習慣沒有對錯優劣之分,但若能秉持一顆真誠的心,「有話直說」不見得就是沒禮貌,可能反而是更成熟的表現,往往也能讓自己的生活更自在些。

說「不要」只是客套話?

在加拿大長大的孩子回台灣探望爺爺奶奶,有一次他準備要去便利商店買東西,問了當時在場的奶奶和媽媽:「我要去 7-11 買飲料,要幫你們買些什麼嗎?」奶奶說:「不用了。」媽媽也說:「我也不需要。」於是,孩子去便利商店為自己買了一瓶果汁回來。

奶奶看到孩子手上只拿了一瓶果汁,便語帶責備地對孩子說:「你怎麼只買自己的,應該也要買飲料給媽媽喝啊!」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奶奶:「我有先問你們,你們不是說不用嗎?所以我就只買了一瓶。」奶奶說:「你怎麼這麼耿直?媽媽說不要只是客套話而已,你應該要多買的啊!」孩子轉過頭來一臉疑惑,委屈地看著自己的媽媽:「媽媽,你說不要,真的是客氣話嗎?」媽媽安慰孩子說:「媽媽沒有對你客氣,真的是不用買給媽媽。」

別人說「不用」通常只是含蓄的客套話,這是台灣長輩們普遍的想法,於是他們也教導後代要有同樣的觀念,要去明白別人「委婉」話語背後的意思。然而,在不同文化思維下長大的孩子卻認為:「你自己都說不要了,我如果硬買給你,你是不是會不高興?」這些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只是不同而已,卻很可惜地讓難得聚在一起的三代人,因為有話不能直說,反而產生彼此間不必要的小摩擦。

而這段小故事背後的「文化差異」,其實也反應在我來到加國後的諸多生活環節中。

例如我發現在加拿大,當我分享東西給同事或朋友們吃的時候,他們會有二種反應。一種是直接對我說:「謝謝。」然後當場把包裝打開,就把東西塞進嘴巴;若是沒有在我面前吃的,也會說明為什麼現在還沒有要吃,問我是否介意他們把東西帶回去再吃。另一種人的反應則是:「不要,謝謝。」這些人當中,大部份也會直接對我說他們拒絕的原因。而以過去在台灣職場的經驗,基於「禮貌」,幾乎沒有人會拒絕收下同事分享的零食並道謝(哪怕自己其實並不想吃),也因此一旦有人拒絕,反倒會讓人猜測「是不是兩人關係有裂痕?」

反觀在加國相對「直接」的文化下,人與人之間有話直說,習慣之後,個人認為其實彼此相處起來更為自在,也能避免「猜來猜去」,造成情緒及感情上不必要的消耗。

「要什麼禮物,請直說吧!」

身為台灣人,我們似乎有許多事都不好意思明說。例如除非彼此關係極為親密,否則當別人問我們喜歡什麼禮物的時候,我們通常不會對別人說:「我喜歡這個!」因為這麼做往往會被視為「厚臉皮」且「沒禮貌」的行為。而送禮的人,通常也不會直接開口問別人:「你需要什麼?」或「你想要什麼?」一方面可能覺得尷尬,另一方面,可能也是預期到對方一定會客氣地說:「不用送我啦!」,但搞不好心裡會想:「你應該是不想送東西,才會故意這樣問的。」不管是那種情況,我們好像永遠都在試著當別人肚子裡面的蛔蟲,習慣猜測別人的心思。

加拿大人也有送禮場合和文化,但他們並不習慣送紅包或包現金給別人,若是想送禮但不知道要送什麼,多會寫一張卡片加上一張禮物卡(gift card)放入信封裡,讓收到信的人可以收到祝福或感謝、並且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另外,加拿大人在舉辦一些慶賀派對時,例如結婚派對(Wedding party)、迎接寶寶誕生的產前派對(Baby shower)或喬遷派對(Housewarming),在文化習慣上客人也是需要準備禮物出席的。這時不少主人會直接到特定的網站上註冊、列出自己需要或想要的「禮物願望清單」(Wish list),再把此網址分享給受邀的親朋好友,由客人自行從列表中挑選禮物──他們一點都不「客氣」、也不拐彎抹角,而是直接告訴來參與的派對客人:「我就是要這個!」

這種作法,我覺得反而給送禮人很大的方便──相信每位送禮物的人都希望禮物能送進對方心坎裡;不會有人希望在絞盡心思後,買了別人根本不想要的東西吧!所以,「要什麼禮物請直說」,反而是皆大歡喜的作法。

外出聚餐,帳單拆開很正常

在台灣,相信很多人都被長輩教導出去和朋友聚餐,不要隨便讓別人請客,不然會被別人認為自己「貪小便宜、沒禮貌」。而在餐廳,長輩們也經常「以身作則」地示範這樣的禮貌:無論是到了要結帳的時候搶帳單,或趁著親友不注意的時候偷偷跑去櫃台結帳,都是常有的事。

因此當年剛移居加拿大不久的我,曾對於服務人員在結帳時直接問我們:「請問帳單要拆開嗎?還是今天由那一位買單?」感到驚訝──過去還在台灣生活時,幾乎沒有服務人員會直接這樣問。後來發現,在加拿大聚餐時,無論是親友、情侶或不同職階的同事一起聚餐,各付各的其實很正常,通常沒有「誰就應該付錢請客」的慣例存在。

而當有時候對方樂意請客時,通常會事先告知:「這次由我請客吧!」但或許你也有想請對方吃飯的想法,這時候你可以大方地告訴對方:「謝謝你,但本來我也想請你吃飯。不過你先說了,這次就交給你,那下次要換我喔。」

這樣把「各付各的」當成標準模式、要請客則事先直接說清楚,我覺得相對簡單明瞭──朋友間約吃飯時就無需相互揣測「那是誰要請?」;也不會有弦外之音的對話,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簡單。

職場上,也能「有話直說」嗎?

我曾在《別讓「謙虛」成了你的絆腳石──在加拿大職場打滾多年,我悟出的職場生存之道》這篇文章中分享過,其實「有話直說,讓別人不需要在你委婉的說法中,猜測你原本要表達的意思,產生不必要的誤會。自信並大方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無需刻意隱藏自己的功勞或成就,但同時也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才是在加拿大職場的生存之道。」

此時,或許有人會有疑慮:「有話直說,萬一得罪別人怎麼辧?」得罪人這件事的確有可能發生。但是,這裡「有話直說」的意思,絶對不是叫你隨便說、或者口無遮攔地說,甚至是得理不饒人,自大驕傲、肆無忌憚地指責別人。「有話直說」應該是一種態度,在「心口如一」的基礎下,把自己的想法,坦率得體的說出來。

因為坦誠溝通不只是對別人的尊重,不浪費彼此時間互相猜疑,也會讓自己活的更輕鬆。所以,何樂而不為呢?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有話,真的可以直說嗎?」──來到加國後,我對「禮貌」和「客套」的一些反思》,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以色列式」的溝通:直接點,比較不傷感情

「有話不直說,我們很難理解你的想法」──德國交換生活教我的事

作者簡介:

游媛婷 Phoebe,目前是加拿大護理師,也是 Luke’s Care 公司創辦人。 主修公共衛生,曾在醫院從事管理,幕僚及教學研究工作,10年後決定放棄上班族生活,和家人來到卡加立追夢。從台灣行政管理跨到加拿大的臨床醫學; 接著進入商業領域闖蕩,並經營部落格。 回首來時路,有講台上的許多掌聲,也在無數黑夜裡暗自流淚。期望真實分享這些際遇,讓即使沒有來過加拿大的讀者,也能透過文字,跨越國界,切換個人視角,看到世界不同角落的故事。